编者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提出,要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持续推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取得新成效。江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治理强基战略,以改革之举、创新之策抓党建、强引领、优治理,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向纵深发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江西省深入实施治理强基战略,省委主要领导领衔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省委社会工作部履行牵头职责,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入选2024年度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省直单位“十大优秀案例”。
坚持调研开路
搭建“四梁八柱”
体制机制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举。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坚持以调研开路,找准制约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推动省委出台《关于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的意见》,提出7个方面28条措施,成为江西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纲领性文件。
2024年2月组建后,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开展省委主要领导领题的“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专题调研,选取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小切口进行“解剖式”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套出台《关于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N”政策体系。
完善工作机制,是保障政策落实落地的重要手段。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在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制定印发协调机制《工作规则》、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召开协调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推动机制高效运行、工作稳健开局。指导市县两级全面建立党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社会工作部门具体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针对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组建时间短、人员业务不熟、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业务处室分别到各设区市召集市县党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采取“上门送训”的方式,现场答疑解惑,加强业务指导,上下联动推动工作落实。同时,确定11个省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发挥“哨点”和“探头”作用,直接了解基层工作情况,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
坚持精准破题
激活内生动力
物业管理、公共设施使用、流动人口管理……一直是社区治理面临的难题。为了破题,宜春市宜丰县依托城市网格,构建“网事360”基层治理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00多个。
为优化网格管理服务,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多格合一”,全省扁平化设置城乡网格11.4万个、配备网格员17.3万人,推动1.94万名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网格事件办结率达99.6%以上。
“耶苏堂11号楼扬尘严重,影响居民晾晒衣物,已通知环卫所清洗路面;永叔路84号楼路口需增设摄像头,经与施工方沟通,已安装到位……”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道耶苏堂社区“幸福圆桌会”上,社区党委书记战晓茜通报上期群众反映问题处理情况。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南昌市打造“洪城红·幸福圆桌会”基层议事协商品牌,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为提升村(社区)治理效能,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各地健全基层民主议事协商机制,推动各地累计搭建议事协商平台1.79万个,组织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议事协商活动,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基层议事协商品牌。鹰潭市月湖区居民自治“五议工作法”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上饶市信州区全面推行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获评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九江市都昌县大树乡静谷书香苑小区建于2013年,因各种原因,小区一直未接通自来水。都昌县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建立健全“吹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经大树乡申请,县“吹哨”办确立以县住建局牵头,县水利局、县自来水公司和江西省鄱阳湖民俗园开发有限公司组成工作小组共同解决。
为破解乡镇(街道)“不敢吹”、部门“不应哨”的难题,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100个县(市、区)全面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由乡镇(街道)对部门应哨情况进行评价,县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反馈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构建起上下联动、高效便捷的诉求办理机制。
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学习借鉴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建设全省群众诉求统一受理平台,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举措,推动打造景德镇市“景快办”、上饶市“E呼即办”、吉安市“吉事吉办”等特色品牌。
坚持“轻车减负”
推动提能增效
“小马拉大车”,是基层治理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对此,江西省委以上率下、高位推动,研究出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工作方案,明确8个方面30条措施,省委社会工作部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实现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管理,推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走进抚州市南城县花楼下村党群服务中心,曾经墙上挂满牌子的办公室,如今变得干净敞亮,各项功能区域划分明确,服务流程一目了然。
过去,村级组织被挂上“中心”“之家”“服务站”等各类标牌,牌子背后的繁重任务与村(社区)的资源和能力不相匹配,导致群众对基层工作的满意度下滑、基层发展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
如今在江西,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作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重要内容,统筹协调、定期调度。2024年,全省累计清理村级组织目录外工作事务1101项、挂牌43948块,精简整合村级组织工作机制1583项,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不应出具证明事项1719项,同步建立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基层逐步实现“壮马、轻车、畅路、聚力”。各地积极采取有效举措,抚州市在全省首创社区出具证明事项线上办理渠道,新余市推出“4+2+1”基层挂牌整治模式。
多头重复填报、数据共享难、统计效率低……这些是困扰基层干部的痛点、难点问题。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协调机制推动有关部门在83个县(市、区)开展“一表同享”改革,推动13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基本实现基层填表报数“一个口子进出”、同源数据“最多填一次”,有效为基层减负松绑。同时,持续深化精文简会,精减全省创建示范项目77项、评比表彰项目209项,精简省级考核指标1166个,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关停和注销政务应用程序、账号3425个,解散工作群1.9万余个。
减负担不减担当。“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优化举措,真正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坚持建强队伍
壮大骨干力量
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各方面力量向基层倾斜,为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社区工作者待遇越来越好,晋级晋升通道更畅通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大学生的加入,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活力。”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金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钟景松说。
为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各地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18人的目标要求配齐社区工作者,目前全省共有社区工作者5.2万人,比2023年底增加9600余人;全面推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相关待遇得到有效保障。畅通社区工作者发展渠道,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录公务员、选拔进入事业编制,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同时,开展规范清理统一行动,规范借调社区工作者766人,实现“应退尽退”,推动县(市、区)全面制定规范借调制度。
“我看见吉安西站附近的河流内有人违规垂钓!”吉安市吉州区兼职网格员、顺丰速运庐陵分部快递员杨振源来到红色驿站,向值班网格员报告现场情况。随后值班网格员第一时间上报,相关执法部门及时查处。
快递员等新业态劳动者具有走街串巷的职业特点,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各地建成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站点)3010个,会同高德地图开展新兴领域党群服务矩阵点亮计划试点,首批录入党群服务阵地信息240个,指导搭建九江市“红色蒲公英”、丰城市“一马当先”等线上平台,组织新就业群体线上一键报到,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从高铁站到景区,‘窑火红’志愿服务标识非常醒目,感谢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来景德镇旅游的湖北游客胡女士感叹道。
这是江西省畅通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渠道的生动实践。省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培育打造了景德镇市“窑火红”、萍乡市“安源红”、鹰潭市“炊烟计划”等志愿服务品牌,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实力量。同时,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全省新增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人员8381人,同比增长37.8%,选派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下沉区县开展服务,助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本报通讯员 曾冰 刘恬)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