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民生小事入手,激发治理活力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所愿所盼,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让治理既有力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又有温度温暖百姓心田。

“阿姨,我来给您送饭了”“叔叔,您好,我是小刘。满65岁可以申办红色老年证了,能免费乘车”“奶奶,您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啊,明天我还来看您……”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身着“红马甲”的“天天敲门组”成员上门入户为居民群众服务的温情画面每天都会上演。

青和居社区作为武汉市大型公租房小区,拥有19栋居民楼,居住着5235户、6100余人。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和居社区考察时指出,要把人民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社区党委始终牢记嘱托,结合社区流动人口众多、高龄老年人和困难家庭占比较大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由网格党支部书记或网格员担任组长,由志愿者、民警、物业管理员等组成的“天天敲门组”,覆盖了社区内的15个网格。“红马甲”是“天天敲门组”成员的标配,背后印着“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标语,这也成了青和居社区工作者的座右铭。他们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延伸至楼栋,把买菜、送药、代办老年证等服务送进居民家中。一系列特色服务的推出,使居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就在身边。“‘红马甲’真是太好了,有任何困难,找‘红马甲’,都可以解决。”青和居社区居民张阿姨感慨地说。

基层治理要做好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最管用的办法是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最近有人上门推销,大家小心受骗”“网络诈骗多,不要轻信陌生人电话。”去年以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结合群众喜欢“摆龙门阵”的习惯,聚焦话时事新闻明方针政策、话家长里短明邻里关系等“六话六明”,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龙门闲话”活动,在“闲言碎语”中及时发现各类纠纷和苗头性问题隐患,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

“昭通市把群众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期盼什么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着力点,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矛盾化解、地灾监测、移风易俗等具体事务中,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

当下,以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为主的新就业群体数量已达8400万人,他们早已与百姓生活、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如何服务好新就业群体、如何让新就业群体更好地参与基层治理,是一个现实问题。

下午两点,河南省林州市振林街道山水甲秀社区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里,不时有身着黄、蓝、红等各色工装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聚在一起短暂休息,有的给手机充会儿电,有的加杯水。

“以前一天忙到晚、路上来回跑、三餐不规律,现在有了驿站,大伙儿可以在不忙的时候临时歇歇脚,很方便也很贴心……”网约配送员张林林说。这个24小时开放的驿站,沙发、饮水机、手机充电器、药箱等设施用品一应俱全,驿站不定期还会举办读书分享、就业咨询等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这样的驿站在林州已有48个,向所有新业态劳动者和户外劳动者开放。为将新就业群体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林州市还制定《“两企三新”领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建立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党员信息库,依托“红色驿站”吸纳流动党员20名,实现“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整合司法、人社、工会等部门和群团组织资源,提供法律援助、健康体检等服务项目,做到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

为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的优势,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当地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的融合新模式,开展“志愿微光聚,暖‘新’向前行”关爱行动,个性化制定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项目,并实行积分制管理。为50名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快递员颁发“美好郊区合伙人”聘书,为15名网约配送员颁发“食品安全监督员”聘书,进一步凝聚“新”力量。同时,开展灭火技能、食品安全、交通法规、健康急救等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新就业群体在奔波于城市各个角落的过程中,不仅为城市的安全稳定贡献了力量,也强化了自身的社会参与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铜陵市郊区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紧盯新就业群体发展变化,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提供优质服务,更好激发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