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县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源头选人、多元育人、真情留人、精准用人”的工作机制,构建社区工作者“全链条”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源头选人,构建“比选择优”的选拔链
拓宽源头入口。探索以统一招聘为主,以下沉机关干部、吸纳社会人员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选配方式,稳步扩大社区工作者规模,实现社区工作者配备人数动态达标。
严格准入门槛。完善社区初审,街道(乡镇)复审,县纪委监委、政法、公安等部门联审,县委社会工作部最终核定的“三审一核”准入机制。2024年,将8名兼职社区工作人员按程序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分4个批次对261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社区工作者进行入职考察。
优化队伍结构。健全“社区工作者―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党组织书记”成长链条,选拔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治理能力强、群众评价高的66名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两委”班子。着力选聘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强、干劲足的优秀人才,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从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县35岁以下社区工作者占9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占100%。
多元育人,强化“知行合一”的培育链
提升培训质效。聚焦社区工作者“一专多能”培育,与山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力行计划”社会实践团等建立社区发展合作关系,建立“一月一主题”常态化培训机制,邀请高校老师、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开展模块化培训20余次。累计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辅导2000余人次,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突破37%,创历史新高。
加强实践锻炼。采取岗位轮训、以会代训、现场实训等方式,注重加强社区工作者组织动员、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提高社区工作者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通过社区党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街道(乡镇)考察“三荐一考”方式,将38名在实践锻炼中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动态纳入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库。根据个人特长和发展潜力设计培养路径,通过交流锻炼等方式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
完善帮带机制。建立由街道(乡镇)班子成员、优秀社区工作者等6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的“社区治理导师团”,与新入职社区工作者组成“N+1”帮带对子,每月开展“师徒交心会”,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教方法、心贴心鼓干劲,共助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快速成长。
真情留人,抓牢“呵护关爱”的激励链
强化薪资待遇保障。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报酬体系,人均薪酬(含保险、绩效)超过5500元,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全覆盖落实“五险一金”待遇保障。对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等级每人每月分别给予100元、200元、300元职业津贴。
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在法定节假日、重大时间节点,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健康体检、节日慰问、心理咨询等活动。落实社区工作者工会福利待遇,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专项用于社区工作者工会补贴,每人每年享受不少于800元的工会福利。街道党工委定期召开社区工作者座谈会,切实了解社区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解决社区工作者“后顾之忧”。
拓宽多元发展渠道。加大从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择优推荐社区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有效破除社区工作者成长晋升的“天花板”。目前累计从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择优推荐3名社区工作者担任县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
精准用人,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链
完善评价机制,严格立标定尺。建立社区工作者“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级评价体系,依据社区工作者工作表现,每月薪酬差距最高可达710余元。每季度开展社区工作者“擂台比武”,比武成绩与月度考核中优秀人员比例挂钩,激发社区工作者“对标学习、争先晋位”热情。
合理配备人员,赋能精细治理。实行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网格员联合管理,统筹调配社区工作者分包网格,督促社区工作者做到人口情况、重点场所、组织信息、隐患矛盾、服务需求“五必知”,日常走访、意见收集、情感联络、风险排查、实事落实“五到位”。对网格工作落实不力的社区工作者,采取月度考核降级处理。2024年以来,社区工作者累计排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3万余件,现场处置率超过98%。
发挥专业优势,链接丰富资源。发动社区工作者广泛收集群众诉求,链接各类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完善“一月一主题”志愿服务机制和“1+9+4”志愿服务动员体系,累计开展“服务365”、义诊、科普等“五为”志愿服务活动1520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作者单位:山东省夏津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