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分制政策,有利于形成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从而激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切实推动家风、社风、民风的全面提升,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引领群众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有赖于一套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方式。根据各地实践探索,积分制当属最常见的激励工具。
进一步精准化激励内容。在实践中,物质激励作为积分制里常见的激励手段,实际发挥的作用与预期落差较大,不少群众对物品兑换并不买账。究其原因,通常是缺少向群众征询关于兑换物品建议这一环节,兑换的物品往往并非群众真正所需,激励效果也不够明显。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充分考量群众需求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精准洞察并回应群众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个性化需求。比如,一些地方利用“一张表”详细摸清群众需求,形成群众“需求清单”,通过“积分制+清单制”的模式,进一步增强激励的精准程度。因此,在实施积分制物质激励时,可增加征求群众建议环节,切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兑换物品,让物质激励真正发挥作用,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进一步合理化激励力度。激励力度是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激励物品对群众的吸引力。激励力度太小,很难吸引群众;激励力度太大,可能会给激励物品供给带来财政压力,甚至引发不良后果。所以,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需要进一步完善积分制。比如,合理设定激励额度较为关键。当下,以日常家庭用品作为主要兑换物,激励力度明显不足,效果也不够理想。可以通过深入调研群众需求,考量不同群体的差异,在不造成财政负担的前提下,适度提高激励物品的吸引力。还可以探索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如给予荣誉奖励、提供培训机会等。通过完善这些措施,让积分制的激励力度真正发挥作用,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进一步优化正负向激励方式。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积分制激励包含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目前,正向激励因易设计与执行而被广泛采用,负向激励由于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实施时一般颇为慎重,甚至在实践中常流于形式。但实际上,负向激励在约束群众不合理、不正当行为方面效果显著。进一步优化积分制激励体系,可将奖励与约束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明确在不同情形下,哪种激励方式成本最低且效果最佳。若过于侧重正向激励,可能面临资金难以为继等问题;而过度依赖负向激励,容易引发群众消极情绪,并破坏集体凝聚力。因此,运用积分制激励时,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比重。在正向激励积极引导的同时,巧妙利用负向激励的约束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负向激励前,要充分考量群众的接受程度,提前做好沟通与解释工作,以此优化积分制激励,提高基层治理成效。
进一步可持续化激励资金投入。人、财、物的稳定投入是提升积分制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目前,积分制管理的激励资金大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激励需求。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透明度欠佳等状况,无疑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有些地方仅仅把积分制管理当作短期项目,缺少长远规划与资金保障机制,导致激励资金不能长期维持。对此,各地可在保证政府财政投入稳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身积分制管理,实现互利共赢。同时,设立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专项基金,接受社会捐赠,为激励资金提供长效保障。最后,要规范激励资金的使用流程,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全程公开透明。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教授)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