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从DeepSeek(深度求索)到具身智能,一连串的科技新名词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离不开科技支撑。在数字化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打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乐活中关村”微信公众号,菜单栏里的“关芯GPT”页面中有查询个人档案、查询退休人员退休关系、参保人员变更医院、推荐就业岗位、退休证办理、开具收入证明等高频便民服务办理入口。
除了这些高频服务,进入“关芯客服”互动界面,还可以与“关芯”对话,了解政务相关问题,进行政策查询,获取办事指南。“过去居民办事问询,会受到我们工作时间的限制,现在全天候不打烊。”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介绍,目前,“关芯客服”访问量已突破53万次,产生问答数据近8万条。
人工智能的运用不仅能够24小时在线解答群众咨询,而且可以帮助社区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为基层减负的有效方式。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打造的“数通小店”数字社区管理服务平台近日成功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居民反复咨询的问题实现AI(人工智能)问答。特别是其可以智能分析市民诉求、自动检索居民办事所需资料,并形成个性化办事指南,形成跨部门协作流程,缩短事项办理周期。
作为浙江省首批AI社区治理试点,杭州市上城区推出的“AI网格管家”是一个集成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智能系统,通过对接16个社区微信群,已建立包含65个热点话题的知识库,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服务转变。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自动生成的走访清单与风险预警,使问题处置效率大大提升。
借助人工智能,年轻社区工作者可以快速获取大量实用信息和经验指导,了解处理各类问题的流程、技巧以及过往案例借鉴,“新人小白”也能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全岗通”。
上城区推出的“AI社工老师傅”正在重塑基层治理人才培养模式。该系统汇聚了近两年全国优秀案例,成了行走的“治理宝典”,目前已覆盖203个社区(村)、1372个网格。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输入‘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立即推送应急联络、医疗资源调配等多套应急预案,就像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指导。”
上海市普陀区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倪晓倩对此深有感触。去年7月,倪晓倩手下多了一名特殊的“新员工”——普陀区自主研发的功能应用“百事能AI社工”。倪晓倩介绍,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拥有不同条线和场景,处处是经验与学问,社区工作者成长往往靠“老带新”。“现在有了随时随地在线的‘AI师傅’,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上手更快,而且不再局限于单个条线。”倪晓倩说。
AI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生成精准的报表和通知,甚至能够通过算法预测社区潜在问题,但具体如何开展服务还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来落地和优化。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府南街道文苑社区将DeepSeek植入社区信息服务智慧平台,开发了AI文苑DeepSeek社区治理助手小程序,用于统计筛选各类信息、生成图表,同时为社区治理支招,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与解决方案。“社区目前对AI的应用,主要是对数据的整合分析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辅助。”文苑社区党委书记王晓梅说,社区治理是一项极具温度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社区工作者针对不同居民、商家等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在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鲁瑶看来,AI参与基层治理的意义在于让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说到底,我们做的是人的工作。”她解释,“比如处理邻里矛盾,AI或许能提供建议,但要真正解决,还需要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沟通,制定解决方案。”
如今,这场数字化变革已悄然融入市井生活,正以高效、精准的特点为基层治理提供新解法,服务居民的阵地和“触角”不断延伸,基层治理中的人文关怀不断得以彰显,人文与科技共融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李梦丹)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