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天津市和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和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精神,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牢把握“三个始终坚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量足质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对壮大城市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组织领导。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街道使用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保障的工作格局。将社区工作者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时更新基础数据,实现社区工作者队伍动态管理。
严把政治标准。把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热心为居民群众服务的人员招录进社区工作者队伍。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建强社区“两委”成员,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从优秀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培养社区后备力量。注重加强政治训练,增强社区工作者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的能力。
配足配优力量。目前,和平区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数量达到27.6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7%,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达到50%以上,为民爱民、干事创业力量强大充足。
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根本宗旨,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水平。社区工作围绕的是“民心”,百姓的事无小事,社区工作者始终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牢为民意识。将社区工作者编入342个网格,对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走访,通过深入开展“和平夜话”实践活动,让广大社区工作者扑下身子、躬身而入,“面对面”倾听群众所思所盼,“心贴心”了解群众冷暖疾苦,不断增强年轻社区工作者的群众观念,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健全培训机制。以“全科社工”为目标,开展区级示范培训,指导街道开展全员兜底培训,统筹区内各部门各条口做好专项业务培训。依托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朝阳里社区等优势资源,设立社区工作者实习实践基地,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实现教学培养与实践需求有效衔接。
提高履职本领。注重加强社区工作者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训练。通过建立“老书记”工作室、聘请“金牌讲师”、新老书记“一对一”结对帮带,培育形成“三青六治”、社会治理“三色圈”“四格联动—多网合一”“365幸福生活圈”等工作法,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始终坚持激励和约束两措并举,时刻保持社区工作者队伍活力充盈、高效有序。注重将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始终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在工作上关注。
严格队伍管理。修订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细则,完善退出机制,严格队伍日常管理。研究社区工作者转岗交流机制,搭建人才流动平台。完善社区工作者谈心谈话机制,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立“社区小微权力清单”,实行职责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加强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者履职的监督。
落实考核奖惩。建立健全考核评议体系,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表彰奖励,优先晋升岗位等级,对在服务群众中履职不力、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在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公务员、选聘事业编制人员,已有多名社区工作者被推荐为市、区级“两代表一委员”,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者有机会有舞台。
注重关心关爱。出台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八项措施。开展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慰问活动,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做好季度和年度“最美社区工作者”选评工作,举办“你是最美的人”事迹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展示和线上宣传聚焦“凡人小事”,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激发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工作热情。
(作者系天津市和平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