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草长莺飞,当春风拂过华夏大地,总有一群追“锋”者与春天同向同行。他们是街道上指引方向的“红马甲”,是社区里调解矛盾纠纷的银发长者,是乡村课堂上播撒知识的“支教青年”。这些身影使雷锋精神之光在当代熠熠生辉,成为新时代的文明标识,在志愿服务中书写着属于中国的美的叙事。
“锋”光之美,是雷锋精神的永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作出指示,深刻阐明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明确要求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为新时代更好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自《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印发后,各领域、各行业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注册志愿者达2.37亿人,志愿项目1244万个,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亚冬会上闪耀的青春风景、街头外卖“骑手”在送货途中的随手拍、顺手帮……变的是服务场景,不变的是志愿者那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价值追求。
“锋”光之美,是专业技能的匠心表达。当奉献精神与职业技能相遇,“锋”光便不再是模糊的温暖符号,而演化成可测量、可复制的现代文明范式。安徽省合肥市春雨志愿服务队针对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设计个性化服务方案,用爱心和专业为他们点亮生活的希望;广东省广州市“科技助盲”团队开发触感导航系统,将地理信息技术转化为视障者的“数字盲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蓝豚”海上救援队配备声呐探测仪、水下机器人,近三年救起127名遇险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们,用知识和技能把一份份善意嵌入到最需要的社会缝隙,在交互过程中,为各自的生活雕刻出美好的纹理。
“锋”光之美,是地域与人群的融合互动。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阵地就拓展到哪里。从志愿服务站点到“15分钟志愿服务圈”,线下的服务触手可及,而线上的“锋”光也突破了地域限制。信息化平台、小程序应用端为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发布、志愿活动开展、供需精准对接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时间银行、积分兑换等激励褒奖制度,为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力,制度创新让志愿服务成为细水长流的坚守。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正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日记”——每一页都记录着凡人善举的坚守和志愿服务队伍的奉献,每行字都在证明:真正的精神之光,在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接力传承中愈发炽热明亮。
“锋”光之美既是“我为人人”的价值自觉,更是“美美与共”的文明自觉。在这片土地上,“锋”光永远不会黯淡,因为它已化作春雨,渗入时代精神的土壤;成为星火,点燃人们对美好的永恒向往。
(本刊编辑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