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满鄞州 “治”潮涌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深耕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匹配,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动员方式,打造群众触手可及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把有形的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种”进百姓心里,在志愿服务阵地体系、动员体系、供给体系、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出兼具地方韵味和善治效能的实践方法,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以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

联通基层治理网络

鄞州区努力搭建志愿服务大平台,打造四级工作网络,联通基层治理网络。

在区级层面打造“1+2+1”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载体,即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联合会、区慈善总会和社会组织创新园。

在部门层面打造民生服务大平台,整合“12345”“81890”(拨一拨就灵)、“8718”(帮企一把)等政务和民生服务热线,建立“141”基层治理综合信息指挥系统,实现实体化运作。

在镇街层面依托民生服务场所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会工作站等平台,实现22个镇(街)、300多个村(社区)全覆盖。

在社会层面依托各类公共功能空间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甬爱e家”、志愿服务街区等户外工作者驿站。例如,鄞州区潘火街道海璟园社区整合街区30余家爱心商户,打造了一条集医疗健康、就餐休息、纳凉取暖等多种公益服务于一体的“邻里共富街区”,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温暖生活圈”;网约配送员化身志愿者、宣传员,把“文明餐桌”、文明出行等意识准确传递给广大消费者,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四级工作网络的构建,厘清了志愿服务工作全过程的权责归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有效加速基层治理各层级的联动。

以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激发基层治理潜能

鄞州区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统合,逐步建立了“党员+志愿”“专业社工+志愿者”“社区+志愿”“三新+志愿”“领军+志愿”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

突出“党员+志愿”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要求,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例如,“读懂一句话——全民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是以区级单位党员志愿者带头,带动全区文艺工作者和基层文艺志愿者,将群众身边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一句话”标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送到老百姓身边。

融合“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引志愿服务发展,充分发挥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团队示范引领和服务中坚的作用。例如,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我是城镇小管家——365随迁儿童融入志愿服务项目”,以“专业社工+志愿者”的沉浸式服务为治理方法,通过专业志愿服务实现随迁子女的城镇归属。

联动“社区+志愿”模式,常态化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慈善力量五社联动平台,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例如,“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项目,很好地解决了老人们延续价值、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无人接送、家中无人照看等“一老一小”社会热点问题。

倡导“三新+志愿”模式,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依托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组织所属党员和团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太平洋财产保险鄞州中心支公司和宁波港东南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认领东南社区阳光助“行”志愿服务“微心愿”,为关爱社区智力残障群体发挥作用。

培育“领军+志愿”模式,建立周秀芳“一起行善”联盟。该联盟由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周秀芳发起创立,5年来,公益支出370余万元,用于对口帮扶结对助学、山区学校支持计划、“星星点亮大凉山”等公益项目,惠及四川大凉山地区上万名儿童。

以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

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鄞州区充分发挥“志愿浙江·宁波We志愿·鄞领志愿”志愿服务数字平台作用,各村(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可以随时发布活动需求,志愿者自主选择加入,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了志愿服务便捷参与基层治理。

精心开发项目。根据市民生活日常轨迹,设计了5大类志愿服务活动:地上垃圾随手捡、共享单车随手扶、老弱病残随手帮、最美瞬间随手拍、不文明行为随时劝。在这些活动中,市民随时随地可为,参与热情很高。

创新培育品牌。志愿服务实践中衍生出不少有影响力的项目和队伍。例如,邱隘镇76名老人组建了“烟头奶奶”志愿服务队,开展“地上烟头随手捡”行动,在当地引发热潮,推动了控烟区和灭烟柱在全镇普及,同时,推出的“流浪烟头回家记”——“烟头奶奶”随手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首届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强化供需对接。依托鄞州区社会组织创新园平台,定期发布志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依托“鄞领志愿”平台,按需发布活动项目和志愿者招募,瞄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有效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精准高效。

以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保障

注入基层治理动力

鄞州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志愿者礼遇激励办法》,形成全区志愿者礼遇激励清单,把对志愿服务的激励和礼遇措施进行固化,并对外公示。《志愿者礼遇激励办法》明确规定,志愿者在入党入团、评选荣誉、居民落户、子女入学、金融服务等方面优先考虑。目前,全区已有近8000名志愿者为子女申请积分入学(分值占总积分的十分之一)。在礼遇措施上,按照志愿者星级给予嘉许奖励,内容包括医疗健康、文旅休闲、交通出行、参与重大活动等。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可以转换成积分,凭借积分可以享受相关福利。在保障措施上,注册志愿者可享受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已有10名志愿者获得约10余万元的意外伤害赔付。与此同时,镇(街)村(社区)设置了专属的志愿服务积分实物兑换点、志愿者招募的工作点和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的工作站,降低市民参与志愿服务门槛,方便礼遇随时兑现。近两年来,区级层面、镇街(村社)层面和爱心企业共为志愿者提供80余种日常生活用品,用于积分礼遇兑换,总金额约80万元。

随处可见的礼遇,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大家一起以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文由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