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为翼,绽放乡村女性志愿之光

王蕴蓉

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上,乡村发展的每一次华丽蜕变,都离不开群众的力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西平乡,就有这样一支女性志愿者队伍。她们以舞蹈为桥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乡村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成为美丽乡村画卷上一抹亮眼的色彩。

组建舞蹈队伍,点燃乡村欢乐火种

西林县西平乡享有英雄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2018年,西平乡西平村平寨屯组建了平寨姐妹舞蹈志愿服务队,进一步满足了姐妹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一群人,这支舞蹈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舞蹈队的每一步成长都饱含着艰辛与汗水。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室,她们就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里的晒谷场上排练;没有统一的服装,大家就共同凑钱购置简单的行头。舞蹈队的成立,让原本单调的乡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到夜幕降临,欢快的音乐响起,舞蹈队的姐妹们就齐聚在一起,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或许并不专业,但那份热情与活力却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个人。村民们在茶余饭后有了新的谈资,孩子们也围绕在一旁嬉笑玩耍。舞蹈队就像一颗欢乐的火种,点燃了乡村的夜晚,也点燃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展舞蹈培训,提升妇女技能与自信

舞蹈队成立初期,队员们大多没有舞蹈基础。为了提升舞蹈水平,西平村请来了乡政府的文艺志愿者,为零基础的姐妹们带来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大家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随着培训的深入,队员们的舞蹈技巧逐渐熟练。从最初生涩的动作,到后来在舞台上自信的表演,舞蹈不仅让队员们掌握了一门技能,更让她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曾经辛苦劳作在灶台边、砂糖桔果园里的农村妇女,如今也能站在舞台上展示出活力与自信。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志愿服务队编排的节目越来越精彩。她们以西林县第一位共产党员罗英的红色人生等故事为编排主线,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将壮族山歌、壮戏、壮剧的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这些唱革命红歌、说英雄故事的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歌词曲调,让群众触摸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赓续红色血脉与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的变化和发展,舞蹈队的姐妹们积极深入村屯开展文艺巡演。原创壮语歌曲《乡村振兴唱起来》唱出了对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自编自演的快板节目《幸福生活昂徕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移风易俗兴乡村》《祝寿歌》《祝酒歌》等壮族山歌,歌颂家乡的美丽风光和村民的幸福生活;壮戏《谭马烈》《田螺姑娘》传承弘扬壮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表演深受村民们的喜爱,每场演出都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村民们通过这些表演,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在乡村治理方面,舞蹈队的女性志愿者“巾帼不让须眉”。在排练和演出的间隙,队员们用普通话、桂柳话、壮语、苗语等不同方言向村民宣传文明新风尚,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摒弃各类人情往来攀比等陈规陋习。在她们的带动下,村里风气越来越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更加融洽,使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西林县的女性志愿者用舞蹈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用志愿精神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她们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女性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