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体系、减负增能,党建引领江岸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思践悟)

夏肇雄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凝聚服务群众,持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奋力开创社会工作新局面。

多方联动

汇聚新兴领域党建“大合力”

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以“三大体系”建设促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健全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打破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壁垒,搭建“‘两新’工委—产业集聚区综合党委—楼宇商圈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四级组织架构,成立产业集聚区综合党委3个、楼宇综合党组织16个,辐射企业577家、6485名党员,夯实新兴领域党组织建设基础。

构建融合赋能的发展体系。深化产业集聚区“党建引领、融合赋能”专项行动,围绕创建“7+2+N”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四融四共”党建工作体系,整合20家职能部门资源打造11个“惠企服务直通楼宇”,开展“金融活水汇实体”等活动30场,解决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146个,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助推“发展链”。

完善暖心关爱的服务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围绕“友好城区”建设分类打造“十大友好场景”。开展新就业群体“十百千万”关爱凝聚行动,打造65个“金岸驿家·户外工作者驿站”,建设19家“小哥食堂”,打造31个“小哥友好小区”“友好楼宇商圈(街区)”,引导159家商户加入“暖‘新’商户”联盟。引导1145名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成立28支志愿服务队,选聘146名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打造“千里眼”等志愿服务品牌,实现服务做进去、作用带出来。

减负增能

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坚持“减负”“赋能”双向发力,在人权、事权、物权等方面向基层倾斜,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激活基层治理“细胞”。推行名书记传帮带,创新名书记“集中会诊制”“上门问诊制”等培养模式,建立“名”“优”“能”“青”4类社区党组织书记库,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委员的“四个一”适岗锻炼机制,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破解基层减负“难题”。厘清职责边界,建立基层承担事项规范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开展6轮挂牌清理工作,清理各类标识牌、制度牌,帮助社区摘牌瘦身、轻装上阵。发挥10个社区减负观测点“前哨”作用,让社区工作回归服务本位。

夯实基层自治“底座”。按照20~50户左右的标准,在小区楼栋范围内划分邻里单元,推选邻里长5200余名,引导他们当好“社情民意联络员”“邻里纠纷调解员”等。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搭建“邻里客厅”等议事平台81个,制定“六步议事法”等一批议事规则,健全完善环境卫生公约等一批管理公约,基层治理合力不断增强。

凝聚群众

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坚持以群众身边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

组织群众聚民力。实施“社区能人寻找计划”,挖掘培养骨干近3000人,组建社区社会组织2200余个、社区医疗专业服务团队130余个、法务专业服务团队140余个、其他特色服务团队200余个,示范带动群众即知即办小区环境整治等房前屋后实事小事3700余件,把基层治理“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志愿服务暖民心。健全志愿者“招募—管理—使用—激励”全链条培养机制,发动全区27万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困难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总结推广“志愿服务+三方联动”“志愿服务+联合调解”等“志愿服务+”模式,推动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多元调解促民和。建设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将律师、物业、楼栋长等志愿服务力量编入服务团队,吸收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资源联动化解纠纷,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发动群众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探索出事务代办、诉求代理、意愿代言的“三代”群众工作法,“小灵通、小天平、小喇叭”三小法宝工作法,信访件办理总量持续下降,问题化解率不断提升,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江岸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