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同心筑梦

3月17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贵州、云南两个多民族省份考察,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释放基层治理新活力,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团结奋斗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效发挥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是一个汉、回、满、蒙古、藏等多民族居民互嵌式社区,下辖19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1.8万余人。面对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开展好服务?

“靠基层党组织。”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说,“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通过结对帮扶做好重点人群改善型服务,把‘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做得更扎实。”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的根子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各地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通过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带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聚焦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在横向上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协同,着力解决“一个部门办不了、多个部门办不好”的问题;在纵向上完善地、县、乡、村四级组织体系,打通“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架构,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印发《崇左市实施“睦邻党建”行动加快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工作方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党建聚邻”“共建惠邻”“活动暖邻”三项行动,健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优质服务精准触达

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各地持续厚植各民族和谐的基层治理根基,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美好生活图景。

“孩子放学没人管?来‘绿荫课堂’!”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社区志愿者小张正忙着招呼家长。在社区,各族青少年每逢周末和寒暑假都会聚集在“石榴籽书屋”,由社区内的退休教师免费辅导作业。

针对各族群众需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各社区列出“民生清单”,明确职责、强化措施,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实施“暖冬课堂”“绿荫课堂”等项目,建设“未成年人成长驿站”“儿童服务站”“志愿者之家”等阵地;设立少数民族工作服务窗口,推动便利化公共服务……“服务送到心坎上,日子过得有盼头!”群众纷纷表示。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做法并非个例。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公开大接访”“法治宣传月”活动为契机,为各族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渤海街道红旗社区为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争取资源提档升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中心大厅建设红石榴公共阅读空间,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各地紧盯群众“关键小事”,用一项项惠民举措、一个个民生项目,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肇兴侗寨到丽江古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把老一辈制定村规民约、少数民族自治款约的精华吸收到基层治理中,从各村之间共修一条路、共架一座桥、共建一所学校、共办一次活动等鲜活事例中,总结、传承、创新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巩固地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地区发展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社区楼院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巷、彩绘墙、宣传长廊,深度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宣讲”“十一进”活动,充分发挥“赛罕梅朵”“暖阳阳”“连心桥”“候鸟”宣讲队、“彩虹宣讲团”等志愿服务队作用,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建美好家园。

如今,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携手创造美好生活,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同绘就了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画卷。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