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经验”看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理论视界)

刘银喜

2024年12月,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现场推进会在北京市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经验。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作为基层治理的创新样本,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提炼总结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北京经验”,不仅能够推动北京基层治理可持续发展,还能成为其他地区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他山之石”。

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锚定治理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前提。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党的领导锚定接诉即办改革方向。一方面,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北京市委高度重视接诉即办改革,每月召开市委专题会、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等,形成各级书记齐抓共管的有效模式,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责任,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以党建引领构筑高效负责的领导体系,成立接诉即办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党组织的接诉即办工作职责,细化主体责任,科学谋划治理方案,确保接诉即办改革在正确轨道上高效运行。

厚植党的组织优势,凝聚治理力量。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将党的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有效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强大合力。一是以党建机制创新加强各级党组织协同联动。北京市不断优化党建工作协同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基础推动接诉即办改革,重塑原有的组织架构,强化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推动权力层层下放,资源层层整合,责任层层压实,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分割问题,为诉求的快速响应与问题的精准化解提供有效路径,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二是以党建工作凝心聚力,依托党组织的强大动员能力,调动多方主体积极性。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以党组织为核心搭建起各级政府与部门、社会组织、居民之间的合作网络,以党建工作为纽带增强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多方协同,推动基层治理格局从“孤军奋战”到“共同行动”。

强化党的宗旨意识,明确治理目标。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高效解决。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依托12345市民热线倾听民意、响应诉求,实现政府与民众的有效互动。为提升接诉即办工作效率,增强群众满意度,北京市将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接入12345市民热线,提升治理工具数智化水平,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开拓智能化服务渠道,实现智能分类、秒速派单、高效回复。2018~2024年,12345市民热线共受理诉求1.5亿件,诉求满意率提升至97%。在响应诉求的基础上,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还鼓励市民转换角色,让人民群众从基层治理问题的提出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进一步健全民众参与机制,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考评体系,让人民群众成为问题解决效果的评判人,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生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坚持守正创新原则,转变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前提下,要勇于改革创新。随着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基层治理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准确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治理方式,在长期摸索中,灵活转变治理理念,积极推进主动治理。从“等问题”到“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推进改革创新。聚焦重点区域、共性问题,精准施策,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举措,如推出“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开展专题研究,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助力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可持续升级。

在基层治理创新中,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与时俱进,凭借多样化的治理举措,实现了从传统治理到智慧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从单一治理向多方共治的转变。这一过程是适应时代发展,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接诉即办“北京经验”的基础上,各地可以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本土化创新,形成更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案例。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数字政府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