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服务做到新就业群体心坎上

“深夜能骑电动自行车过黄浦江了!”前不久,上海市复兴东路隧道试行夜间分层通行,这一创新举措,受到代驾司机、网约配送员等有夜间过江需求市民的普遍好评。

对于隧道夜间电动自行车的通行,外卖骑手滕野表示:“一个字‘好’,希望这样夜间可供电动自行车通行的隧道可以增加。”

为何选定复兴东路隧道?周边有需求,也因其为双管双层隧道,可避免“机非混行”。缘何23时至次日5时开放?为了和轮渡的开放时间相衔接。为什么只允许电动自行车通行?因为隧道坡度较大、坡长较长,一般自行车难以骑行通过。

背后的考量,让人们对“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有了更具象化的感知。不仅仅是上海,各地从新就业群体需求出发做好服务的例子屡见不鲜。

进小区前扫码,即可显示骑手身份以及是否有正在派送的订单,骑手不用手动登记即可进入。江苏省南京市聚焦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和“最后一百米”问题,3月24日起全面推开使用“宁新码”,重点覆盖300余个小区、楼宇等快递员、网约配送员高频活动或有现实需求的各类区域,保障一码通行。

为加快建成全域性、深层次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型城市,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结合实际,组织市级房产、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邮政管理、城市数字治理中心等部门及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结合政务云共性功能,打造“宁新码”应用场景,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找路难”“停车难”等最现实最直接问题。目前,“宁新码”已在部分小区完成了3个月试运行,正式投入使用。

“宁新码”能带来什么?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可以实现一码通行各类场所、一眼看懂区域分布、一手掌握政策资讯、一揽收集诉求意见,切实满足新就业群体需求。”

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访民情、纳民意,服务才能有的放矢,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两企三新”党建科科长田小磊在深度体验网约配送员生活近三个月后发现,“进不去的小区门”让很多外卖骑手为之头疼。

“我们采取‘三步破冰法’系统性解决问题。”田小磊称,第一步是搭建对话平台,邀请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和骑手代表共同参与宣讲会,深入探讨如何建设骑手友好型城市。

第二步是开展试点,针对进小区难的问题,中牟新区选择在广惠街街道的多个高端小区进行试点,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第三步是技术赋能。借鉴郑州市开发的“骑手码”系统,在封闭式小区张贴专属二维码,实现骑手身份快速识别。据统计,这一举措使外卖配送投诉率降低90%,配送时效提升30%。

新就业群体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各地聚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俱进推动微改革、微创新,以细心、耐心、巧心做好凝聚服务工作,让他们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于佳)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