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聚焦基层负担重、社区主心骨不强、居民自治效能不高等问题,为基层减负强身,打造减负赋能“元气套餐”,以党建引领激发群众自治热情,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活力。
减负强身 推动轻装提能上阵
回顾2024年基层减负成效,荆门市掇刀区白庙街道长源热电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建军深有体会。去年,在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社区对多块“痕迹牌”“责任牌”“面子牌”进行了摘牌,社区工作者得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
今年以来,荆门市进一步构建“清单定责+平台准入”的运行监管体系。7个县(市、区)对履职清单、赋能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进行了动态调整。用好基层事项准入监管平台,实行“一个入口、清单准入、一事一核”,避免部门随意“派单”。
让基层轻装上阵的同时,荆门市坚持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头雁”队伍作为赋能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在选优配强上下功夫,中心城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48%,专业化能力明显提升;在实训实战上下功夫,搭建“社区治理圆桌会”平台,每月聚焦一个城市社区治理“高频问题”,组织社区工作者交流经验、碰撞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在打造示范标杆上下功夫,评选社区党组织“名书记”,建立工作帮带机制,以此促进能力提升。
随着一支素质优良的“头雁”队伍建立,荆门市形成“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在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服务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协商共治 搭建“议事有方”平台
东宝区龙泉街道南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快递员和网约配送员的休憩站点。在亲民化改造项目启动初期,社区广泛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新就业群体对于升级改造的具体想法。
“过去,我们也设有专门的休息和充电区域,但面积相对较小。根据反馈意见,我们进行了扩建,并增加维修工具和相关服务。”南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玲介绍。
听民意,解民忧。荆门市通过议事协商,“议”出居民心声,“议”出解决急难愁盼的办法。
东宝区泉口街道金龙泉社区龙泉山庄小区停车难、抢占消防通道等问题频发。社区多次组织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及居民代表共同商讨确定解决方案。2025年春节前,第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新增150余个停车位。“改造后新增的车位真是解决了大问题!”居民王女士高兴地说。
钟祥市客店镇南庄村“两委”成员以“月圆夜话”形式,开展纳凉会、烤火会、瓜果会等活动,讨论湾组建设、发展和民生问题。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调解邻里纠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
凝聚力量 织密基层善治经纬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荆门市最大限度凝聚居民自治力量,激发善治活力。
“以前大家都习惯把电动车随意停放在楼梯口。自从去年把老叶推选为我们这个单元的‘红色楼栋长’后,楼道面貌改善很多。”沙洋县洪岭社区洪岭佳苑小区居民刘先生说。
叶师红今年64岁,是一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当上“红色楼栋长”后,叶师红逐户走访,了解居民需求。在他的带动下,居民主动清空楼道,楼栋充电桩使用率有效提升。叶师红还在单元门口设置了“流动议事桌”,定期组织居民商讨楼务事宜。楼道内添置了共享工具箱和爱心药箱,墙面上满满的“微心愿”贴纸,记录着邻里间的温情。
洪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巴云华介绍,社区推行“红色楼委会”机制,按“选党员、选公心、选担当、选能力”标准选拔楼栋长,有效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洪岭社区的自治实践只是荆门市发动群众参与的一个缩影。东宝区通过组建“五员议事”小组,吸纳优秀党员、退役军人等力量,有效化解居民矛盾;掇刀区创新“红管家”治理体系,发动2万余名“红管家”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本报通讯员 庞芙蓉 杨怡琴)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