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余商心向党”澎湃力量

2月18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跟随“警花”巡逻的“机器狗”、手随心动的智能仿生手、多功能集成的VR眼镜……这一派“未来”景象,展现了余杭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攀高峰,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余杭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实有力。杭州市余杭区总商会(以下简称“区总商会”)作为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的桥梁纽带,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建全省首个县级商会综合党委,构建“区总商会综合党委—基层商会党组织”协同的组织体系,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一套“组合拳”,推动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商会发展全链条。

近年来,区总商会始终贯彻“党建带会建,会建促党建”的工作要求,会同余杭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制定商会党建工作指引,持续打造“余企同行 红承未来”党建品牌。注重培养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商会党员队伍。同时,联动基层商会组织企业家赴安徽、陕西西安、湖北武汉等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主题党日、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活动,不断汇聚“余商心向党”澎湃力量。

区总商会着力加强资源链接,助力共同富裕,深化“商会+村(社区)”模式、“商会+企业+合作社”模式、“1+5”山城协作联合体等建设,构建村企帮扶机制,已组织对接13家会员企业参加西部富美党建联建“共富帮帮团”,2家基层商会和12家会员企业与稻城县相关村进行结对签约,推动企业自身发展与促进乡村振兴“双丰收”。

同时,区总商会构建了“专业智库+数字平台”双轮驱动服务模式,一方面组建“金融指导员”“法律服务员”“创新辅导员”三支助企服务队伍;另一方面升级“亲清直通车”系统,推广使用“余省心”平台,分行业组织“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通过倾听企业家困难需求和意见建议,现场回答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形成“统一受理、分类处置、限时办结、部门联动”的全流程闭环工作体系,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一家本土药企如何打破跨国药企垄断?一个县域商会如何构筑创新发展生态?在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区总商会会长、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讲述的“破冰故事”,揭开了这个民营经济高地的成长密码。

“2006年带着科研团队落户余杭,2011年成功研发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凯美纳。尽管这一产品打破了进口靶向药的垄断,但企业却面临资金困境。区政府紧急协调专项扶持资金,组建跨部门服务专班,最终实现了药品如期上市。”如今,这款“中国造”抗癌药已累计惠及超60万名患者,近3年带动企业营收突破50亿元。贝达药业的突围之路,正是余杭民营经济“双螺旋”发展模式的生动注脚。

与此同时,区总商会创新打造“商会搭台、链主领航”出海模式,承办省工商联“携手浙商行天下”走进余杭区企业出海产业对接活动,更好助力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全球化竞争力。

(本报通讯员 张思雨 孙艳青)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