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27日,全国第一份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协议在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西柳树井幼儿园签订。42年来,大栅栏街道持续擦亮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金字招牌,使之成为全国“启动最早、坚持最好、影响最广”的志愿服务品牌。截至目前,大栅栏街道累计签订各类“综合包户”协议500余份;组建志愿者队伍174支,实名认证志愿者达到7380人,其中五星级志愿者458人;并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发布项目1058个。
丰富内容形式 营造良好氛围
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活动最初是由原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团委发起的,辖区11家单位团支部与19名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军烈属签订“综合包户”协议书,定期为空巢老人和军烈属提供送日用品、免费理发洗澡、打扫卫生等十项综合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队伍中既有军警、党员、青年团员,还包括少先队员、外来务工青年、工商联分会成员、新就业群体等。服务内容也从以物质支持为主向精神关怀、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不断延伸。活动形式包括“手拉手”“结对子”“一包一”“一包多”“多包一”等,在辖区内营造了邻里互助、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随之不断提升。
创新服务模式 精准对接需求
2023年,大栅栏街道以纪念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开展四十周年为契机,科学筹划,创新性地提出“1156”志愿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系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紧密结合。第一个“1”是指以“争做红墙先锋,守望邻里幸福”为核心理念,明确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工作导向与目标;第二个“1”是指通过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实现从平台搭建、空间统筹、服务维度到动员方式的全方位闭环联动;“5”是指围绕助老、助残、助困、助学、助民五大服务内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6”是指组建爱心公益、城市治理、便民服务、文化传承、宣传教育、文明引导六类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多方主体协同共治的服务格局。
“1156”志愿服务模式不仅促进了服务形式由松散型向集成化转变,还推动了服务内容从单一型向多元化拓展,服务模式由传统型向专业化升级。通过区域化党建带团建的统筹引领,成功整合辖区优质资源,深化共建活动,形成服务辖区发展、惠及居民群众的强大合力。
聚焦特色服务 组建志愿队伍
聚焦“志愿+安全”。大栅栏街道在2006年率先成立全市首支由40名居民组建的“女子消防队”,先后获评全国119消防奖、北京十佳社区服务队等荣誉;结合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组织“七小”门店成立新街坊平安守护队,广泛开展消防宣传、安全检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切实为辖区安全“加码”,为居民幸福“加分”。
聚焦“志愿+养老”。打造“养老顾问团”,创建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手拉手”服务机制,54名“助老服务队”成员对辖区208名高龄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定期开展日常照料、心理疏导、陪伴就医等服务,实现邻里守望相助。
聚焦“志愿+成长”。联合内联升、瑞蚨祥、同仁堂等老字号企业共同打造“小微博物馆群”等特色体验活动,持续丰富“成长加油站”素质教育项目,对流动人口子女、特殊家庭儿童提供学习帮扶、心灵慰藉等方面的服务。
聚焦“志愿+环保”。组建“绿色风尚”“城市小管家”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周末清洁月、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聚焦“志愿+便民”。“星光便民服务队”坚持每周五为老年人、残障人士义务理发、监测血压,打造“温情星期五”服务品牌,并长期面向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加速“一刻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建设。
聚焦“志愿+文明”。大栅栏街道发动辖区单位的工作人员变身“斑马线守护者”,开展文明引导等活动;实施“文明新风”传递计划,组建“石头小哥文明骑士队”;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大栅栏街道将继续发挥学雷锋“综合包户”品牌的独特优势,以居民需求为落脚点,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大栅栏地区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
(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