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民城路社区在城阳区委社会工作部、城阳区民政局、城阳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量与志愿服务相融合,成功打造“睦邻善治 和美民城”这一志愿服务品牌,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重民本 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民城路社区联合街道社会工作站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睦邻善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站和志愿服务总队,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坚强的组织保障。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形成了“党委领导、社工站指导、志愿服务队参与”的联动机制。
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力量。以培育一专多能型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方向,开展以“体悟实训、参访学习、团队建设”为主题的5场活动,提升了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同时,开展理论、专题、比武等8场培训活动,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
培育组织,打造公益名片。民城路社区通过“五社联动”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培育路径,为其提供场地、物资、培训、活动等支持。先后培育“初心民城”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睦邻民城”爱心志愿服务队、“书香民城”全民阅读志愿服务队、“和美民城”艺术团、“健康民城”全民健身社团5支队伍,备案登记志愿者218人,有效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健全制度、发挥作用。
汇民智 提升为民服务品质
物社联动,延伸服务触角。作为城阳区“支部建在物业上”的试点社区,民城路社区通过32个楼栋的志愿者,将党组织为民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小区楼栋,实现“物社联动”服务网全覆盖。同时常态化开展“睦邻楼栋”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有效激活“睦邻楼栋”自治活力,打通社区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居民提案,创新协商方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队联合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我来办”“暑期美好生活我做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先行”等20余场主题鲜明的居民提案活动,不断丰富社区议事协商方式,形成多角度、多主题、广参与的社区议事协商生态。
邻里公约,凝聚居民共识。民城路社区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为基础,不断凝聚“和美温情·始于邻里”共识,制定符合民意的社区公约,并通过网格体系进行广泛宣传和推送。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聚民力 营造邻里互助生态
专业调研,精准对接需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队采用“三张清单”工作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结合社区“逢四说事”和物业经理接待日活动,收集了500余份居民意见,梳理出“邻里守望”睦邻空间建设、“一老一幼”精准关爱行动、“睦邻善治”志愿组织培育、“和美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四大类内容。基于居民实际需求,联合志愿服务组织设计了10场节日主题活动、27场全龄友好服务、12场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实现了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
打造空间,提升邻里温度。依托社区现有公共空间,结合居民多样化需求,新增1处睦邻空间,将党群网格服务站、小区党支部、便民服务站、慈善超市等功能空间进行整合,有效满足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不断拓展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提升邻里温度,实现“一室多用”空间格局。
精确人群,塑造人文生态。为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和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队联合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国学启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红色运动会等14场儿童友好活动,累计服务500余人次,吸纳132位亲子志愿者,拓宽了亲子家庭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渠道。同时,开展文化“两创”老年大学、新中式糕点制作、一封家书等12场老年友好活动,累计服务400余人次,吸纳86位老年志愿者,形成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新风尚。从而实现“一老一幼”带动家庭成员、联动邻里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格局。
兴民德 倡树修身齐家风尚
针对需求,实施科学家教。以提升社区少年儿童“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质为目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队联合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固本教育、红色教育、亲子教育等10场专题活动,让少年儿童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争做时代新人,在传统文化体验中挖掘时代精神,在亲子互动中共享美好时光。
多元服务,传承优良家风。以传承“立德、立功、立言”的优良家风为方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队联合志愿服务组织,针对少年儿童群体,开展5场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学习活动,让名人家风家训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面向年轻父母开展3场“好父母加油站”赋能培训,引导父母身体力行,在言传身教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开展“睦邻家风展”主题活动,精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家教题材和家风范本进行陈列展示,引导居民重视家风传承、关注邻里关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区和谐。
精准施策,建设和美家庭。以推动建设“和美家庭”为宗旨,社区积极引导居民把个人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行为上升到家庭公益行动和邻里公益联动的高度,发挥家庭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细胞”作用,形成以家庭为单位、以公共服务为纽带的“和美家庭”新风尚。同时,社区开展对党员中心户、和美家庭、最美志愿者等群体共50 余人的表彰活动,畅通“和美家庭”融入基层治理的制度化通道,推动社区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郗兴达)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