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要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去

近期,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亥秋的4000多字“配送日记”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配送日记”的意外走红,源于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开发区组织7名机关干部全流程、沉浸式体验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岗位。

解决问题要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去。通过体验送外卖,张亥秋不仅感受到了外卖骑手的酸甜苦辣,还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商住一体小区的电梯使用率低下、老小区单元门难找、骑手之间的孤独感、社区“暖蜂驿站”的利用率不高等。

张亥秋把送外卖中的体验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建议。例如,他发现骑手的充换电需求与现有的“暖蜂驿站”功能并未有效结合,换电柜设置不合理。他提出优化驿站功能布局、上线地图标注等建议,为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可行方案。

数据显示,我国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广泛覆盖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他们常年穿行在路上,工作在“云”端,“四季无休、三餐不定”,面临诸多问题。

如何有效回应他们的期盼,提供更多有效帮助?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开展“沉浸式体验心贴心关爱”活动,通过体验“新”岗位、倾听“新”诉求、带回“新”思考,形成需求清单,为下一步制定完善暖“新”关爱措施奠定基础。

在烈日下穿梭,在风雨中疾行,真实的体验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换位思考。多地组织党员干部“化身”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在换位体验中及时发现问题、精准分析问题、持续解决问题,精准捕捉新就业群体的烦恼,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体验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地干过、了解过,才能知道小哥的真正需求。”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工作人员郑文星通过几个月的体验,和同事们开始重新思考如何为骑手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意识到,光有‘点’是不够的,必须把‘点’连成‘线’,最终形成‘面’。”郑文星说。体验带来新的实践,街道开始尝试与商铺合作,为骑手提供低价维修服务,比如10元换刹车片,利用骑手社群传播形成“共生关系”。同时,还计划通过“点—线—面”模式,整合小区、商圈资源,为骑手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换位”是为了不“缺位”,“换位”是为了更“到位”。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新就业群体的问题,才能实打实地解决他们的诉求,让骑手的送货之路更加踏实,新就业群体才会更有安全感。这种沉浸感体验,打破了信息壁垒,使政策设计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数据,各地各部门可以更贴近新就业群体需求,把民意捞出来、把痛点找清楚、把诉求摸上来,落实好新就业群体的管理服务。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