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轻装上阵活力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2800余个“僵尸类”“空壳类”微信公众号被注销,3000余个使用率低的系统应用被下架;累计清理各类“滥挂牌”11万余块;集中整治8大类物业管理服务难题5.1万件;540余名上级借调的乡镇(街道)干部全部返岗……这一组数字背后链接的是基层干部卸下负担轻装上阵,是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幸福感、满意度。

打响“攻坚战”

山东省坚持减负、赋能、增效一体推进,从源头松绑,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抓发展、惠民生。

全省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体系,紧锣密鼓推动基层减负深入开展。省级制定专项整治方案,确定工作步骤,提出26项整治措施。各市、省直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工作配档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扎实推动本领域、本系统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省委把专项整治纳入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省工作专班强化调研督导,加强调度指导,注重宣传引导,建立定期研判会商机制,推动整治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排查老问题

各级排查人员深入街道社区、田间地头,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打开干群心扉,掀开问题盖子。部门归口查,逐项梳理已下放乡镇(街道)的审批服务执法事项,研判运行成效,确定去留方向。基层全面查,设立热线电话、信箱,建立问题直报点,广泛接受干部群众提报问题线索。融合并轨查,将专项整治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有效衔接,共享问题收集渠道、共享具体问题线索。关键领域查,把市县两级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信访反映事项作为重要渠道,从中梳理筛选问题。

历经一个月的深挖细查,数千条带着基层干群热切期盼的问题线索被摸排上来。省工作专班从“问题是否精准典型、整改措施是否得当、整改责任是否压实”三个方面,对全省16市上报问题台账进行严格把关,最终建立涵盖801个问题的省级台账。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台账进行纵向拆分,形成41个省直有关部门(单位)问题台账,要求加强督促指导,同题共答。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直面深层次矛盾问题,紧盯“顽瘴痼疾”靶向治疗,实行对账销号整改。同时,注重清单以外的问题整改,动态更新台账,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把建立长效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制度巩固整治成果,实现由“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激发新活力

阳春三月的田间,麦苗一片新绿。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蔡桥村党支部书记赵开生,正带着村“两委”干部等人查看浇灌“返青水”情况。谈及专项整治,他颇有感触:“以前手机里面加了十几个工作群,每天盯着手机打卡,有时还要帮老同志操作手机,疲于应付。开展专项整治后,大多数工作群都取消了,有很多时间为村里谋发展。”

专项整治把精简信息服务平台、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坚决关停注销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的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优化提升“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功能。除此之外,专项整治在明晰乡镇(街道)权责任务、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方式、建强治理队伍、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精简乡镇(街道)工作机构5500余个,权责事项更加明晰;向基层下沉编制1.1万余名,142万余名在职党员常态化到社区报到,基层力量进一步加强;培训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1800余名、基层公务员8万余人、村(社区)“两委”干部和社区工作者64万余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是基层治理的一步步改变。基层干部普遍表示,负担轻了,扶持多了,干事的劲头更足了。广大群众则在物业服务、电动车充电桩安装、减少开具证明等方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赵文波 孙成龙)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