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打好减负增效“组合拳”

“今天来办事,看到社区的环境明显整洁了,墙面也变得清爽了,一进门就能看到要找谁办事、事情怎么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江厦街道郡庙社区居民姚大姐对社区的这一变化赞不绝口。

2024年以来,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贯彻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作为立部兴部的硬仗来打。锚定“轻车、壮马、畅路、聚力”工作主线,推动村(社区)回归主责主业,让基层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访居民、优服务、抓落实。

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清理“滥挂牌”为抓手,坚持“精简、务实、管用”原则,进一步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上墙制度,扎实推动村(社区)工作事项简明便民。推动出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等方案,细化4类15项重点工作清单,构建起“市级规范、区县指导、街镇协同、村社落实”的联动工作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减负增效机制,主动对接市委督考办、市委组织部等市直部门,逐牌逐项研商,牵头制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挂牌和制度上墙的通知》,修订出台《宁波市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管理办法》以及社区、建制村工作事项清单目录等“一办法两清单”,对村(社区)“该做什么事、可挂什么牌”进行规范,为基层减负提供具体明确的工作指引。

如今,宁波全市村(社区)工作事项由105项、97项分别减至65项、54项,社区证明事项压减23%。

牌子减下去,权责更明晰后,如何“壮马”成为市委社会工作部思考的问题——智慧赋能成为最优解。

宁波市以“基层爱用、实践管用、居民受用”为导向,升级“村社智管家”,开发“甬惠民”“甬易报”“工作台”“基层减负一件事”“邻里地图”等场景;开设“民呼我为”专栏,系统整合民政、公安等41个部门政策数据,形成7类重点服务人群与8类重点关注对象“画像库”;实现29张日常制式报表自主填报、11类“政策找人”事项自动匹配、贯通村(社区)应用平台“一门登录”、减负问题线索“匿名直报”。“以前总担心网格事件处理不够妥善,居民意见得不到有效落实。现在有了‘村社智管家’,处理问题的流转过程和处理结果能在‘村社智管家’大屏幕上直观地展现出来,悬在心里的石头也终于可以放下了。”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党委书记孙薇感慨道。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为基层减负赋能的重要一环。宁波市创新建立“市级统筹、区县统招、街镇统管、社区使用”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爱”全周期管理体系,实施社区工作者赋能成长营行动,开展“村社故事·宁波声音”基层治理经验交流分享系列活动,建立分级培训、梯度培养机制,分层分类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各方面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随着新小区的陆续交付,社区逐渐变成商住混合型社区,流动人口增多、商圈规模扩大、居民散居分布带来的联动差问题尤其突出。因此,我们实行‘两活一新、商居联动’工作法,开辟出一条社区融合治理新路径。”在余姚市委社会工作部举办的“格物致知·精益赋能”专业社工成长营上,凤山街道子陵社区党委书记张洁与大家分享工作体会。

据了解,2024年,宁波市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372名,全市各级培训社区工作者累计达4.4万人次,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9373人,社区专职工作者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80.1%。

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还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发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组织动员新兴领域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等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满足群众加装电梯、充电驿站、助老托育等需求,发动专业社工进门入户130万余次,发放“甬网服务连心卡”218万余张,组织开展高温酷暑、防溺水、“小候鸟暑期成长营”等专项志愿服务1.4万余场,直接服务群众100余万人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本报通讯员 王真彪 翟景伟)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