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壮马轻车”破解急难愁盼

走进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人民路街道孙家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简洁明了的区域导图。一张醒目的“急难愁盼事项进度表”,实时更新群众诉求的办理进展。很难想象,不久前,墙上还密密麻麻地挂着36块牌子。

“往年这个时候,光是应付检查的台账就能堆成小山,现在终于能腾出手来真正服务群众了。”社区党委书记赵琳一边整理社情民意日志,一边制定当天的走访计划。

这一转变源于动真碰硬的基层减负行动。去年7月以来,九江市通过制定《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指导目录》,累计清理目录外工作事项259项、工作机制224项,同步建立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真正让减负为实干加速。

“现在开证明非常方便。”准备办理居住证明的居民李建国掏出手机,通过九江市政务服务网“证明直通车”,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线上申请。目前,九江市已将41项高频证明事项纳入数字化办理,实现群众高频证明开具“指尖办”目标。基层干部从“表哥表姐”变身“服务管家”,全市5300余名社区工作者今年已开展入户走访13.8万余次,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9万余户。

在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副主任王薇正在介绍“七色管理法”:“我们把辖区网格按照楼栋或区域划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色块,红色标注为独居老人,蓝色对应商户主体……”这套管理方法将人、房、事、物等要素精准落图,实现“一图知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精细化管理,真正把“网格里的事、网格里的人、网格里的服务”摸清,做到人员底数清、事务清、服务清。

九江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13个县(市、区)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赋予乡镇(街道)对部门应哨情况的评价权,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

甘棠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王振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协调部门像‘求人办事’,现在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3个工作日内必须响应,超时未办结的还会亮红灯预警。”该机制运行以来,基层诉求办结率提升至90%,群众好评率超95%。

“真没想到我能成为副科级干部!”刚刚通过考选成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姚亚婷难掩激动心情。

九江市畅通社区工作者成长通道,2024年80余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考试实现了身份转变。市委社会工作部建立员额动态管理机制,按每万城镇人口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优化配置,打造“一刻钟云课堂”,以“政治、政策、业务、专业”为基本模块,编录社区工作者培训课程,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530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0%。

夜幕降临,庐山市温泉镇东山村的“围庐夜话”准时开场。20多位居民围坐在古樟树下,就村内环境卫生整治事宜展开讨论。“这种‘板凳会议’我们每周都开,大事小情大家商量着办。”村党总支书记熊启军介绍。

九江市通过搭建“有事好商量”“浔城多元调解”“围庐夜话”等群众议事协商平台,及时处理各类群众诉求64.16万余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4万余件。

“我们要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九江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制度重构、流程再造、数字赋能,书写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九江篇章。

(本报通讯员 胡小将 汤高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