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丰富志愿服务阵地

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大型志愿服务公园标识。白色的镂空字体流畅而有力,与红白相间的志愿服务标识相互映衬,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传递着志愿服务的温暖与力量。

今年3月5日,广东大夫山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正式揭牌,标志着广东首个省级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正式诞生。据了解,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建设将深度融合生态文明与志愿文化,依托大夫山“山水林城”交融的独特禀赋,构建“志愿服务+生态教育+文化传承”三位一体模式。

去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阵地建设是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志愿服务公园通过打造志愿树主题雕塑、《华岩志愿服务公园赋》《九龙坡区志愿者之歌》书卷雕刻、志愿树弧形浮雕墙等场景,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以20余个志愿服务站点资源为基础支撑,策划实施“科里科气”走包河项目,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阵地、环境保护绿色空间、科技体验神奇世界、公益服务实践平台、法制教育良好环境。

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不只是打造线下阵地,还需要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推进志愿服务数字化建设。

拥有1.8万名注册志愿者的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用数字化改革为志愿服务插上翅膀,打造“志愿红”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开发“周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数据”互通互融工作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志愿服务队伍精准调度,45万小时服务时长记录着1.8万名志愿者的奉献轨迹。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创造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形成了“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奖单”相贯通的志愿服务工作闭环,由此打造了“15分钟志愿服务圈”,做到了需求敏捷响应、项目精准对接、多方协同参与、过程有效监督。

(本报记者 杜蓉)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