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气象站”汇民意解难题

天津市蓟州区桑梓镇属于典型平原农业乡镇,农业人口达4.2万。为夯实群众工作基础,抓好基层阵地建设,桑梓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民情气象站”作为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民有所愿、我必有应”的便民服务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种好共建共治“示范田”

马道村位于桑梓镇南部,现有村民3000余人。马道渡口是马道村紧邻泃河的一个渡口,桑梓镇首个“民情气象站”就设在这里,以前村民消暑纳凉的休息场所摇身一变成了汇民意、解难题、办实事的“气象站”。

马道村村委会以“心系桑梓群众、服务就在身边”为理念,打造了一支“民情气象员”队伍,将村“两委”成员、网格员、村民代表共56人吸纳进来,分成8组,每天至少2名到现场开展服务,收集最新的村情民意,了解村民实际需求,实地解决村民矛盾。镇信访部门工作人员不定期来和群众“话家常”,掌握第一手材料,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没有可以供村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地方”“农闲的时候只能待在家里,看看电视”……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村干部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村里修建一个广场。针对广场如何选址、如何建设,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为了把广场建好,村干部多次到“民情气象站”收集民情民意,充分考虑村民建议,确定建设方案。截至目前,马道渡口“民情气象站”累计收集办理村民意见60余条,化解村民矛盾纠纷21件。

畅通解决问题“快车道”

桑梓镇以马道渡口“民情气象站”为标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陆续打造了常各庄花园、毛庄子古树公园、红旗庄村史馆、归宁屯口袋公园、谢家庄大舞台5个“民情气象站”,形成了辐射全域的民情观测体系。

各“民情气象站”配备桌椅、饮用水等基本设施,采取村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网格员为直接责任人的模式,将服务触角进一步向下延伸。镇党委加大对“民情气象员”队伍的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镇司法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先后在各村开展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动纠纷等法律培训活动。

“我们那条街上好几盏路灯都坏了,晚上出门特别不方便。”“昨天下雨,桥头有棵树被风吹倒了,压在电线上,很危险。”“民情气象员”将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到村委会后,村委会及时组织人员对问题进行处置。损坏的路灯很快亮了起来,压在电线上的树木及时被移除……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

为了高效解决村民矛盾纠纷,桑梓镇建立《“民情气象站”工作手册》。“民情气象员”根据村民反映的事项第一时间填写《“民情气象站”工作手册》,将问题按照“晴、阴、雨、雪”四种情况进行分类,绘制成“民情气象图”,四种天气分别对应四种响应机制,按照问题的缓急程度逐条解决。问题解决后,村“两委”成员及时填写《村民反映事项办结反馈单》,确保村民的事情桩桩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架起干部群众“连心桥”

村党组织定期将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项目,拿到“民情气象站”征求意见,先期了解村民的实际想法,为村民积极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平台。

镇级层面建立了“民情议事会”制度,镇有关部门负责人、“民情气象员”和村民代表每月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民情议事会”,探讨解决当前村里在“民情气象站”收集的“雨”“雪”级别重点问题,问题涉及多方部门或人员的,现场沟通解决。

红旗庄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不少村民想依托村庄红色历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但是苦于没有资金、政策,许多好想法、好点子无法落地。

红旗庄村“两委”成员通过“民情气象站”了解村民想法后,主动找到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资金政策,最后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一大批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党员干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先后建设了“红旗庄村史馆”“退役军人之家”“泃河红旗码头”工程、万亩红旗农业灌区、农业休闲公园等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有力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增收。

(本报通讯员 周诚 张栋博)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