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理论视界)

卓成霞

树立“清单匹配”的选派导向,构建“实战赋能”的培训体系,建强“绩效牵引”的培优机制,打通“政校企协同”共享渠道,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

非公有制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把加强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党建指导员深入各自联系的企业,了解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开展及员工权益保障等情况,找准问题,开展点对点服务,解决党员队伍建设及企业用工等方面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证明,建强建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其建强组织、助企发展、凝聚服务群众等作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从“政策惠企”向“价值创造”跃升,意义重大。建好建强党建指导员队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树立“清单匹配”的选派导向

向非公有制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有利于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岗相适是关键。建立企业“需求清单”。立足“因需选派+行业适配”的出发点,决不能为了“派”而“派”,做无用功。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掌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需求和痛点,为精准选派党建指导员提供依据,避免出现“空挂虚派”“上热下冷”等现象。

优化动态人才“信息库”。健全企业、党建指导员分类双建档制度,建立党建指导员“备选池”。对符合党建指导员条件的干部进行分类,定期根据企业类型变化、指导员履职情况等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对专业性较强的企业,要选派熟悉行业特性的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做到“因企定人”,提升指导员专业性、适配性。

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建立“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双向选择机制,严把政治关与能力关,明确选拔标准,坚持人尽其才的原则,向非公有制企业选配党建指导员。比如,有的党政机关干部熟悉政策法规,有的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能够助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有些社区工作者具备整合区域党建资源能力等。同时,入选的党建指导员应做到入企应有工作清单表和实施路线图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构建“实战赋能”的培训体系

为提升党建指导员能力,要立足实战场景,切实增强指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优化分层课程培训。围绕党务最新知识、惠企政策开展全员轮训,提升党建指导员基础能力。针对新业态、劳资矛盾等设计课程,强化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难题应对能力。通过模拟实战演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建立定期轮训制度。轮训能使党建指导员及时掌握新知识、新要求,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应确保党建指导员每年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

开发实地培训场景。搭建共享学习平台,邀请党建专家、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集中授课,传授实践经验。建立导师帮带与资源共享机制,推行“老带新”结对指导,缩短党建指导员工作的适应周期。组织党建指导员到党建工作示范企业、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直观感受优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成果。

建强“绩效牵引”的培优机制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是一支重要的队伍,必须建立有效机制,使其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激情。

设定差异化考核指标。实施“立体化”评价机制,通过“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企业访谈”综合评估的方式,重点考察“问题帮办成效”“实质作用发挥”等关键指标。设立党建指导员“成长积分体系”,采用“基础指标+创新加分”模式,鼓励党建指导员参与党建品牌创建,兑换培训资源、荣誉勋章或优先晋升资格。

强化激励协作体系。实施“红领津贴”政策,考核优秀者发放“红领津贴”,优先纳入干部储备库。建立“红领认证”机制,通过组织党建指导员参加“红领认证”考试,结合培训与实战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拓宽职业成长空间。打通晋升路径,为优秀党建指导员提供党建顾问等岗位推荐机会,拓宽职业上升空间。实施“双导师计划”,鼓励党建指导员为企业高管担任“党建导师”,同时邀请企业高管担任党建指导员“业务导师”。

打通“政校企协同”共享渠道

从现实需求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的作用越来越大,建优队伍必须建立责任协同的共享渠道。

探索政企联营机制。探索党建指导员“双聘制”模式,让党建指导员既指导党建工作,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解决业务问题。创新跨区协作模式。打破属地限制,建立区域性“党建指导员资源池”,开发党建指导员“云图”系统,实时追踪党建指导员工作轨迹、企业需求响应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党建健康指数”。

创新政企共享品牌。推行“双向赋能”机制,推动党建指导员进入企业管理层,或企业主兼任党组织职务,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通过“星级党组织创评”等载体,打造示范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阵地,推动党建指导员队伍从“基础规范”向“品牌引领”升级。

实施“定制化”培养模式。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与高校合作开设“非公党建实务”专业,定向培养既懂企业管理又通晓党建理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党建联盟、产业链党委等,完善“产学研红色合作”“银企对接会”等定向培养机制。

(作者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