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响应网络‌(工作手记)

章志鹏

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面临职业风险高、保障不足、诉求渠道不畅等问题。各地虽探索了线上线下融合机制,但跨区域协作弱、政策落地难等堵点仍存在。如何织密新就业群体诉求响应网络,实现保障“随需可得”?笔者认为需从四个方面发力。

全域覆盖:“云端+网格”打通采集堵点‌。针对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分布散等特点,各地可升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增设“权益直通车”模块,实现诉求“一键上报、全域通办”。在商务楼宇、城市社区、工业园区、物流枢纽等区域布设智能终端,采集工作时长、轨迹数据,为权益争议提供电子凭证。推行“网格化联络员”制度,选拔骑手站长、网约车司机队长等担任民情观察员,发动党员“亮身份”,带头反馈问题。如南昌市开发“洪城青峰”小程序,通过“小哥看南昌 新星聚洪城”等活动,推动解决电动车充电桩不足、“红色驿站”休息区配置等难题。

智能响应:“分级诊疗”提升处置效率。建立省级智能分拨中心,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诉求自动分类。将劳动报酬、职业伤害等高频问题纳入“红色通道”,实行“接诉即办+未诉先办”。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算法预判配送高峰期交通隐患;办理办结推行“三色响应”机制,简单诉求48小时办结,复杂问题多部门联办,重大风险启动市级联席处置。创新“诉求处置健康码”,对超期事项黄码督办、红码问责。

制度赋能:闭环体系强化政策落地。政策制度好不好、精细不精细,关键看新就业群体满意不满意。落实国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指导意见,建立“政策体验官”制度,邀请新就业群体代表参与政策制定评估。创新“权益保障积分银行”,企业落实劳动保护可兑换税收优惠,劳动者培训积分可抵社保费用。委托高校、科研团队开发“幸福指数”模型,多维度评估政策成效,推动制度精准优化。

多方共治:协同生态汇聚保障合力。推广“红色驿站+”模式,在社区嵌入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培育“骑手律师团”“司机调解队”等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先锋骑士”志愿服务队协助化解纠纷。将APP平台算法纳入严格审查事项,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红黑名单”,在人社、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主管行业部门官网公示,科学施策,强化监管,动态更新管理模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与经济发展活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织密采集网络、创新处置模式、完善制度链条、激活共治生态,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正从“政策文本”加速转化为“切身所得”。

(作者单位为江西南昌小蓝经开区组织与人力资源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