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江苏省扬州市全面实施“绿扬先锋 新星闪耀”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态提升工程,建组织、优服务,以服务促治理,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江苏省扬州市创新举措,以服务促治理,以“绿扬先锋 新星闪耀”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态提升工程为主要抓手,开展队伍培育“聚力凝新”、作用发挥“赋能强新”、基层站点“提标焕新”、关爱保障“绿扬暖新”四项行动,深入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移动探头”作用,引导他们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实现“一群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组织“凝新”
为“红色先锋”筑造“红色家园”
“过去我们就是散,有事情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了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网约车司机党员周华宏非常感慨。
在扬州市邗江区双桥街道网约车党群服务中心参加“红色议事会”时,周华宏向街道党工委、供电所党支部提出了增设充电桩的建议,当场得到了积极回应。
近年来,扬州市聚焦服务新就业群体,将属地街道党组织、行业党委,快递物流、网约车等平台企业党支部纳入“新新”红盟,构建了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及时听取新就业群体需求,并实现快速响应。
为了将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组织起来,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各类组织资源,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开展建好一批党建联系点、建成一批党组织、规范一批党组织、吸纳一批新生力量“四个一”攻坚行动,将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就近就便纳入相关党组织管理。
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分布广,传统方式难以有效管理的现状,扬州市推行“四微两常”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以联系“微平台”、活动“微指南”、服务“微管家”、讲好“微故事”为抓手,依托行业党委、合作企业和街道社区等灵活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组织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2022年5月26日,扬州市首个货车司机功能型党组织——临港货车司机党支部成立大会召开。谈起这次会议,货车司机杨师傅记忆犹新:“我是在部队入党的,退役已经20多年了,今天组织又把我们召集在一起,我们终于不用再‘漂泊’了。”
新就业群体具有工作流动性大、组织关系情况复杂的特点,做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摸清党员底数是第一步。“根据行业特点,我们动员各种力量把这些党员司机找出来,推动支部建在车轮上、堡垒建在车头上。”扬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司机中找党员、在党员中找司机,摸排出货车司机党员556人、网约车司机党员108人。
摸清党员底数后,建强组织是关键。扬州市按照“应建尽建、应管尽管”的原则,成立了7个行业党委,组建货车司机党支部32个、网约车司机党支部4个,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制度和动态管理台账。通过“行业党委+网格化党支部”的党员管理模式,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找到了“家”。
此外,扬州市还实施流动党员“归家工程”。各行业党委定期开展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集中排查,将每年第二季度定为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季,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等方式,做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不缺位、纪律规矩教育不松懈、作用发挥不缺失。2024年,全市新建新业态党支部37个,135名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主动向党组织报到。
服务“暖新”
举“全城之力”打造“全域友好”
有了组织,如何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将凝聚服务做深做实做细?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推动新就业群体“全域友好”城区建设,开展“新心向扬 友好同行”行动,全面实施场景友好、设施友好、生活友好、成长友好、健康友好和法律友好,做到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聚焦新就业群体“吃饭难”问题,扬州市依托社区“幸福食堂”项目,错峰开放“小哥窗口”,让他们吃上健康、实惠、热乎的“安心饭”。同时,对接更多“友好商家”,为新就业群体设置免费休息区,提供餐食专属优惠。目前已建成57家“小哥城市食堂”,服务覆盖6000余人次。
聚焦新就业群体“路难找、住房难”等问题,扬州市将友好场景延伸至小区、街区、商圈等新就业群体聚集活跃地带,完善小区导览图、楼栋标识信息,增设“小哥专用停车位”和“小哥换乘处”等“友好设施”。聚焦“生活友好”,实施“小哥驿站”“小哥公寓”“小哥城市书房”等重点服务项目。
聚焦新就业群体“线下维权难、办事多头找”问题,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创新推出“暖新热线”。新就业群体只需拨打热线电话,表明身份后即可享受“接诉即办 一起来办”的便捷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已累计受理“暖新”诉求365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同时,搭建“法律友好”平台,成立“好地方‘新’向党”公益律师服务队和全市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法律援助团,设立126个援“新”法律服务站,建立新就业群体法援工作协作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六大服务。
聚焦新就业群体“成长难、就医难”问题,夯实“成长友好”,持续推动新就业群体免费学历提升工作,年均有60余名小哥在“小哥学院”进行学历提升;提优“健康友好”,先后为2000多名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体检,在做好“小哥医院”建设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打造“小哥中医理疗馆”等特色项目。
聚焦新就业群体“夜间休息难”问题,扬州市在主城区新就业群体聚集区域推出一批24小时“暖心驿站”。根据周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分布情况,因需制宜配备了空调、微波炉等设备,方便他们歇脚休憩、充电上网等,为城市“小蜜蜂”提供一个温馨、便捷的服务场所。目前,已建成18个“24小时党群自助服务点”。
治理“融新”
由“新生力量”锻造“有生力量”
由于毗邻“第一商圈”,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东门社区的新业态党群服务站人气很旺,不少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在这里休息、就餐。“那是一家炒饭店,在巷子深处,门面很小,环境很不卫生。”外卖骑手小陈在取餐时发现,一家餐馆环境脏乱差,随即拍照向社区反映。在与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后,执法人员赶往现场,核实情况后责令商家停业整顿,同步下架外卖平台链接,并给予小陈积分奖励。
扬州市深化“食安啄木鸟”做法,聘请325名骑手担任食品安全流动监督员,在取餐过程中观察商家证照资质、卫生管理等情况,先后反馈问题466条,助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实施小哥随手“做”行动,通过小哥随手“拍”问题、随手“报”隐患、随手“清”垃圾、随手“宣”公益、随手“写”建议等形式,带动新就业群体在走街串巷、进楼入户过程中参与基层治理,请他们担起城市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移动探头”的职责。截至目前,扬州市共有285名新就业群体成为兼职网格员,其中17名被选聘为村(社区)工作人员。
“爱心餐盒准备好了,可以送餐了!”在扬州市邗江区双桥街道虹桥社区“中心厨房”,4位外卖小哥从志愿者手中领过一份份“爱心餐盒”,对照餐盒上的送餐地址,开始走街串巷,送餐上门。
自“党建凝‘新’ 助老送餐”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以来,辖区“邗小哥”纷纷化身“助老送餐员”,为有需要的老人免费提供“点对点”上门送餐服务。虹桥社区还为每位助老送餐的网约配送员发放积分卡,送餐一次或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一次,都可以获得10积分,50积分即可兑换一份午餐。除兑换午餐外,“邗小哥”还可以在社区每月的“党群服务集市日”兑换理发、修鞋、修脚等服务,有效激发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着力构建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和机制,深入实施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融入乡村振兴、融入行业发展等三项行动,以新就业群体“双报到、双服务”活动为载体,通过搭建线上平台、设立奖补基金、实施积分兑换等做法,建立起“报到—服务—积分—兑换—激励”体系,形成“以服务换服务、以服务促治理”的良性循环。
不仅仅是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也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助力扬州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烟花三月”旅游旺季外地游客“打车难”问题,扬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在优化运力调度、强化现场管理的同时,会同市文旅局组织滴滴出行等平台公司建立“文旅+交通”网约车、出租车志愿服务车队,引导司机积极参加“烟花三月 扬城畅行”志愿服务活动,在综合客运枢纽、大运河博物馆、瘦西湖等重点区域为急需帮助的乘客做好服务保障。市互联网(网络直播)行业党委打造“助农直播间”,引导网络主播发挥自身优势,推介扬州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扬州,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据统计,2024年,扬州有2074名新就业群体先后到居住地和工作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2.2万次,他们化身志愿者、网格员、观察员,在平安创建、环境整治、交通出行、食安监测、应急救援等工作中发光发热,先后收集并解决治安线索和安全隐患等问题4877条,在基层治理中展现出“新”担当。
编辑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近年来,城市新就业群体数量日益庞大,他们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是城市建设中“新”的蓬勃力量。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从而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基层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充分认识到新就业群体既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服务对象,又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通过以“绿扬先锋 新星闪耀”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态提升工程为主要抓手,着力实施队伍培育“聚力凝新”、作用发挥“赋能强新”、基层站点“提标焕新”、关爱保障“绿扬暖新”四项行动,创新方式方法,织密组织网络,让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找到了“家”。搭建多元友好场景,完善服务体系,推动解决了一批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丰富拓展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和路径,以服务为驱动,以引领为指向,以凝聚为根本,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的扬州之路。
(本版内容、图片均由江苏省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