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层叠的稻鱼共生田在春晖轻抚下,闪烁着粼粼波光。硬化的产业路如同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梭,串联起一座座白墙黛瓦、尽显雅致的民居,勾勒出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画卷。
“以前这里大片的地都荒着,看着心疼。”村民李大爷站在田边,回忆往昔,不禁摇头,“多亏了村里的好措施,现在都成了‘共富试验田’。”
鸭池村作为山区传统农业村落,蜕变令人瞩目。村党委以党建为引领、产业发展为引擎、文化为纽带,大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精心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36名党员技术骨干勇当“红色尖兵”。他们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开垦出3500亩“共富试验田”,配套建设了23公里产业环线、15公里生态渠系,让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充满希望的“黄金棋盘”,走出了一条在产业链上建堡垒的特色发展之路,构建起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文化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为了让更多乡亲参与产业发展,融入基层治理,我们建立了‘党委+集体+农户’三级联动机制,建成4个专业合作社。我们就像‘田园操盘手’,创新了村民土地集体托管模式,提升乡村治理的‘造血’能力,把零散的‘巴掌田’整合起来对外承包,吸引了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了村委会、社会组织、群众的多方共赢。”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介绍了治理新思路。
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鸭池村成功引进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培育家庭农场8个、种植大户24户,百余农户抱团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鱼共生系统实现亩产稻谷500公斤、鲜鱼150公斤,亩均增收3000元。
“‘稻鱼香’大米品质真好!”在村里的仓库,前来收购大米的商家正与村民热情交流。为巩固产业,鸭池村用村规民约搭建平台,将土地托管、价格调整、经营公平、服务标准等纳入其中,“约”出共建共治共享新气象。村里约定建立“5+1”标准化生产体系,打造“稻鱼香”品牌大米,凭借绿色认证,让原本普通的土特产成为每斤增价3~5元的“黄金粒”。通过“线上+线下”产销一体平台,村集体年收入达40.9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2.8万元。如今,村里开发了2处农家乐,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5个,稻鱼文化观光路串起5家特色民宿,村民在家门口的“共富工坊”就业致富。
“这里很热闹,能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和返璞归真的自在。”参加稻鱼文化节的游客王霞说。以“鱼跃龙门”丰收庆典为核心的稻鱼文化节,开展稻田乡歌会、田间运动会等12项民俗活动,每年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王霞笑着说:“我每年都会带孩子来玩,享受稻鱼美食,感受温情的乡村烟火气。”
“咱们得把村规民约宣传得更到位。”在村里的廊亭,几位党员正围坐在一起讨论。党员化身“文明使者”,组建5支“文艺轻骑兵”,通过“廊亭议事会”“稻田微课堂”等,将村规民约编成快板、绘成墙画,创作《稻鱼谣》《田埂上的党课》等原创作品23个,丰富乡村治理内涵。结合“稻鱼文化”创新“鱼跃积分制”,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纳入“文明储蓄卡”,通过“积分超市”购物券方式,推动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如今的鸭池村,正稳步前行,散发着独特魅力。
(本报通讯员 胡程坤 唐开文)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