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基层党建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陕西省安康市委社会工作部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健全落实责任体系破题开局,扎实推进机制调整、制度完善,初步建成“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工作机制,形成了党的建设与发展相辅相成、共融互促的良好局面。
陕西省安康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聚焦新兴领域组织形态新、更新迭代快、组织覆盖难、监管单位多等特点和规律靶向发力,初步建成“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工作机制,高标准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有形有效,持续强化提升服务水平,铸牢全市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根基。
突出统筹质效,建强党建工作体系支撑。把构建统筹有力、左右协同、上下贯通的管理体系作为破题开局之举。调整协调机制。迅速调整、实体化运行市县“两新”工委,建立市县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市县“两新”工委今年初分别组织工委委员述职评议,市级述职评议结果书面反馈至委员单位及个人,上报市委、报送市委组织部,作为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深化落实相关制度。将新兴领域党建纳入市县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并作为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推行工作通报、约谈制度。市县分别制定“两新”工委、联席会议重点任务清单,推动全市226家新兴领域组织新成立党支部149个。强化保障支撑。增设市委社会工作部事业编制3名、落实党建经费45万元,6个县委社会工作部增设事业编制31名,全市员工3人以上的6028个新兴领域组织分别建立“一企(一社)一档”数据档案。
突出有效融合,赋能非公有制企业健康成长。探索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班子与管理层双向进入、党建文化与组织价值双向联通、党员职工与骨干人才双向培养、党建活动与群团活动双向联动、党建工作与经营业务同步推进、优秀党员与优秀员工同步评选的“四双两同”机制,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紧密融合。组织融合赋能企业管理增效。全市245家企业设立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全部进入管理层;136家“五上”企业以党组织为纽带,联系政府部门开展政企、税企、银企党建交流活动。队伍融合赋能企业凝聚职工。着重在经营和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组织“党员向企业献一策”活动,探索“党员听证会”制度,搭建“员工说事”平台,以党员为标杆引导职工爱岗敬业。价值融合赋能企业行稳致远。依托党组织建设引领新经济组织负责人坚持实业兴市、守法经营。去年,全市新增民营经济经营主体2.9万余户,16家企业获评省级瞪羚企业;1600余家民营企业经营主体踊跃参与2200余个“万企兴万村”项目。
突出夯基固本,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建设。精准摸排理清“家底”。逐县制定《社会组织名录》,推动清理注销停止运行的“僵尸”组织、无法运行的“瘫痪”组织,甄别确定市本级行业协会商会64个、县级行业协会商会127个,逐一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及职责。理顺体制抓实覆盖。建立市县“两新”工委履行指导责任、部门党委和行业党委履行领导责任(无对应党委的由“两新”工委兜底代行领导责任)、对口业务或行业管理部门履行具体责任制度。105个无法明确党委领导的全市性社会组织由市委“两新”工委兜底代行党建领导责任。去年以来,新建全市性社会组织党支部46个。优化指导发挥作用。新建5个市县产业协会,引导5个产业链党委健全“红色议事团”制度。安康市茶业协会、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协会授权400余家企业使用富硒公共品牌;紫阳县修脚协会、平利县电子商务协会以建立标准、开展培训带动会员发展;安康市外贸企业协会累计为23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会员单位申请资金785万元。
突出联系服务,引领“治理变量”持续转化。聚焦新就业群体治“痛点”、降“燃点”。着力凝聚关爱。市委主要领导于今年春节前带头慰问困难人员;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情况专题调研;网信、市场监管、交通运输、邮政管理等部门分别召开联系服务新就业群体代表座谈会,面对面听问题、解难题。实施暖“新”行动。持续推行“暖新实事清单”制度,建成158处各类暖“新”驿站,汉阴县把驿站信息加入导航地图,高新区建设“骑手”畅行小区,全市围绕优化工作环境等问题办理暖“新”实事160余件。引导参与治理。把新就业群体工作特点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万顺叫车、易通出行等网约车企业在中高考期间义务接送考生;中心城区60名快递员成立“驿蜂暖心”志愿服务队;市县1400余名新就业群体担任社区移动网格员,通过“随手拍”上传问题线索,帮助游客指路,送迷路老人儿童回家,从“治理变量”转为“治理增量”。
(本报通讯员 王能葆 黄海清 苏云)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