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党建引领聚合力

绘就基层善治图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制定村级组织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两张清单”,制定出台《合约食堂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推广以“群团共理、网格治理、合约管理”为载体的“三元同理”乡村治理模式……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强基固本 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小乌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过去曾经挂了大大小小40多块牌子,如今,只留下6块牌子。“牌子少了,不该有的事务也随之减少了,基层工作者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雷山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县委“两新”工委书记李福恩说。

黔东南州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

黔东南州制定村级组织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两张清单”,全面整合规范村(社区)挂牌和标识,清理不应由村级出具证明事项。制作《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范围及办事指引》,明确证明事项办理单位、办理方式、办理路径以及需要提供的材料等内容,确保群众“一看就知晓、一次能办成”。通过构建公开化聘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常态化选育“五化”闭环,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近年来,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效解决了社区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得到了及时回应和解决,服务质效有了明显提升。”黎平县干德凤街道凉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建辉说。

分类施策 寻求基层治理最优解

台江县长滩村村规民约、黎平县蒙村村家风家训、天柱县共和村合约食堂……在农村,黔东南州坚持党建引领,推广以“群团共理、网格治理、合约管理”为载体的“三元同理”乡村治理模式,总结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从江县通过鼓楼议事,拉家常、摆事实、讲利好,实现了村民敞开问、干部用心答。施秉县围绕红白喜事‘五控一治理’,积极引导群众杜绝铺张浪费,摒弃婚丧陋习,有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黔东南州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城市社区,黔东南州以优化组织体系、优化骨干队伍、优化服务机制、优化要素保障“四个优化”行动为抓手,持续擦亮“社区红管家”城市党建品牌。岑巩县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物业服务管理新模式,通过组建“红管家”服务队,引导2000余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黄平县推动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融合,协同联动解决问题,逐步引导物业服务企业融入社区治理。

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黔东南州推动易地搬迁后就业、情感、生活“三融入”,助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剑河县仰阿莎街道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提供精细化、常态化的“朝夕服务”,让4800余名新市民在“家门口”增强获得感与归属感。天柱县联山街道聚焦就业保障,创新职业农民、手工编制、家政就业“三支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多方共治 汇聚基层治理新力量

今年春节期间,在凯里高铁南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个穿着红马甲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就是坚守岗位的高铁南站志愿服务站的志愿者。

节日期间,高铁南站旅客数量大幅增长,志愿服务站每天组织志愿者开展秩序维护、向导指路等志愿服务。

“我们的志愿者大多是年轻人,基本上每人每天的微信步数都超过了1万步。”志愿服务站的负责人张薇说。

黔东南州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引导更多新就业群体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台江县整合村干部、法律明白人、村协警和义警、律师、网格员、联户长、“五老”等人员,组建矛盾排查吹哨员和矛盾化解调解员志愿服务队,建立“村‘两委’吹哨,小分队报到”机制,有效破解了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人员少、不专业等难题。

三穗县组织110余名网约配送员和80余名快递员,建立“骑治行动”服务队,开展“骑手帮、骑手拍、骑手送、骑手宣、骑手带”五项行动,以骑手行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

(本报通讯员 黄轩俊)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