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牙胡村地处梯田环绕的生态保护带,全村面积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4人。作为传统梯田文化的代表村庄,牙胡村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通过“三力三融三治”模式,探索“党建引领+农旅结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逐步构建农业增效、文化传承、旅游增收的基层治理新样板。
“三力”驱动,激活基层治理“动力引擎”
党建聚力,筑牢治理根基。全方位推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四议”是指:“一议”,村党支部结合村民意见建议与村庄实际情况提出提议;“二议”,村“两委”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讨论;“三议”,全体党员在党员大会上审议方案;“四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结果通过“两公开”形式及时公开。“两公开”是指:通过村务公告栏等公开,通过微信群、广播等平台公开。“四议两公开”使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党员以身作则,开展党员联村包户活动,每位党员与村民精准结对,手把手传授农耕技术,带动群众投身梯田复耕与农旅开发的热潮中。采取“支部领办、党员领种”生产发展模式划分责任田,签订种粮合作协议,提高生产力。
生态助力,厚植绿色家底。积极推动梯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针对部分土壤肥力下降、田埂破损的梯田,实地采样、精准检测,制订修复方案;同步推广“两稻一菜”轮作模式,安排农作物种植顺序,让土壤在轮作间休养生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一模式成功复垦撂荒地42.1亩,切实保障了粮食安全,夯实了农业根基。牙胡村建立生态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整片梯田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长,带领村民定期巡查,一旦发现异常,迅速上报信息,村里启动应急处理机制,稳固绿色发展根基。
文化赋力,唤醒乡土记忆。深耕本土文化富矿,深度挖掘和传承黎族梯田文化。组织村里的文化能人、德高望重者编撰村史,翻找古籍、走访老人,将老一辈开垦梯田的艰辛历程、丰收庆典的热闹场景、民俗节日的独特仪式,通过文字与图片记录在册,成为村民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加大对梯田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古老的灌溉设施、传统农具展示馆,留住历史印记。
“三融”推进,蹚出农旅结合“康庄大道”
产业融合,拓宽增收渠道。牙胡村锚定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打造“雨林山兰米”等优质农产品品牌。选种环节严格把关,种植过程遵循绿色生态标准,收割时选用先进设备,加工精益求精,山兰米凭借卓越品质赢得消费者青睐,品牌效益凸显。借助乡贤返乡创业,整合多方资源,推动产业多元融合。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引进先进生产线,将新鲜采摘的山兰米加工成农副产品;打造梯田观光线路,修筑观景平台、休闲步道,让游客领略四季不同的梯田美景;开办民宿,融入黎族风情元素,提供地道的黎家住宿体验。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村庄经济愈发红火。
生态融合,赋能乡村经济。牙胡梯田开发亲子研学游、生态摄影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亲子研学游中,孩子们走进梯田,挽起裤脚、拿起秧苗,亲身体验插秧、收割,通过现场讲解农耕知识,寓教于乐。生态摄影游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用镜头定格梯田日出日落绝美瞬间。旅游旺季时,农产品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伴手礼,供不应求;村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游客观光体验。生态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为村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社区融合,营造和谐家园。“村民议事+党员带头+乡贤助力”的协同治理模式成效斐然。村民议事会是大家畅所欲言的平台,村民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响应号召、执行决议;乡贤凭借丰富阅历、广阔人脉,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网格员实时掌握村民动态、收集诉求,一旦出现纠纷,迅速启动矛盾调解程序,由村里的调解能手、德高望重的群众组成调解队,公平公正化解矛盾。
“三治”齐抓,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自治聚力,激发内生动力。积极组织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农旅项目规划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举止,引导大家共同维护牙胡村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在梯田景区周边,村民们主动清理垃圾,爱护公共设施,为游客提供整洁、舒适的旅游环境。
法治护航,促进稳定发展。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邀请法律专家为村民讲解土地承包法、旅游法等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村法律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宰客、欺诈等违法行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德治凝魂,涵养文明乡风。将家庭美德纳入乡村治理积分超市评分细则,倡导勤俭持家、邻里关系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梯田景区,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在村民遇到自然灾害或困难时,村民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德治力量,不仅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也为农旅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