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工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坚实社会基础(理论视界)

杨典 董书昊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的丰富内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义。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的丰富内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义。

社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加强社会工作,首先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内涵和要义。社会工作内涵丰富,其多元实践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各种形式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团结在党的周围,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关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加强新时代社会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制度安排。社会工作涉及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活力与秩序”这一辩证关系的权衡。如何使各领域、各群体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关系着社会工作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释放出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例如,城市快速扩张与农村“空心化”现象并存;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这些结构性变化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在观念认知、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差异化,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在人口规模庞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推进社会整合、维护社会稳定,成为亟需深入研究和妥善应对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社会秩序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技术变革给社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速度,改变了人际互动的范围与模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导致网络信息数量爆发式增长,真假难辨。此外,推荐算法使个体被大量同质化、碎片化信息所包围,加剧不同群体间的认知隔阂。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增长动力更迭、就业结构调整等复杂局面,社会稳定运行存在客观风险。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工作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工作新局面,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找准现实“落点”,切实加强社会工作

加强社会工作,要找准以下四个方面的现实“落点”。

在体制机制上,要做好顶层设计,建强基层、兼顾中部。在宏观层面对社会工作职责作总体统筹,使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例如,新兴领域中行业类型多样,人员构成复杂且流动性强,党建工作涉及主体多,相关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明确。针对这一情况,目前,各地探索出台配套机制,有效推动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尤为关键。要以“轻车壮马、畅路聚力”为思路,优化督查考核机制,明确权责界限,持续为基层减负增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服务群众。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层。建强市域、县域等具有反馈协调、上传下达功能的中部“节点”,有助于完善社会工作体制,能够更好应对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基层难以解决的复杂风险与挑战。

在工作思路上,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回顾历史,党始终注重凝聚人民力量,善于动员群众,也善于用先进理念引导群众。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应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走好线上线下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广泛吸纳群众声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民众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具体路径上,要创新思路方法,推动文化结合与技术赋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与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地方特色,丰富社会工作的文化历史根脉。要不断发现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潜力,推动社会工作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利用好大模型在文字处理、资料分析和规划提案上的高效能力,增强社会工作的效率性、精准性、科学性。

在队伍建设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和选拔任用体系。社会工作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各类社会问题,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应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要适时提升社会工作者待遇,建立长效激励和保障机制,破解工作在基层一线的社会工作者“任务杂、压力大、待遇低、前景窄”的现实问题。要注重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均衡化,在结合地方实际的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支持倾斜力度。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