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度,暖阳和煦。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三里坪街道曹家梁社区,“宜美食堂”的炊烟裹挟着饭菜香气袅袅升起。上午11∶00,身着各色工装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陆续汇聚于此,有序排队领取三荤两素一汤的“暖心套餐”。这是达州市首个新就业群体专属“能量补给站”,它以7元公益餐温暖着城市“摆渡人”的日常。
在这座占地不到200平方米的露天庭院里,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落餐桌,映照着侧墙的流动书吧与垂吊绿植。在清脆的餐盘碰撞声中,黄豆烧肉的酱香与麻婆豆腐的鲜辣在春日暖阳中交织。就餐区门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餐点”和“专属折扣特享7元餐”的宣传语格外醒目。“以前送餐间隙只能在电瓶车上扒两口冷饭,现在能吃到现炒热乎的宫保鸡丁,这日子真有奔头!”快递员小张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笑容比正午阳光更明媚。
达川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针对辖区内41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吃饭难、休息难”问题,政府创新推出“建设+运营+用餐”三重补贴机制。“宜美食堂”试运营半月以来,日均服务达90余人次,预计正式运营后将突破110人。
“宜美食堂”不仅是就餐场所,更是达川区“15分钟暖新服务圈”的核心地点。达川区委社会工作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打造“暖心驿站”,提供歇脚休息、取暖纳凉、充电阅读等服务。以45个社区“暖心驿站”为支点,周边辐射助餐食堂、商业街、卫生站等基础配套设施,与周边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形成了优势互补。“宜美食堂”不仅融合了老年食堂、社区食堂功能,还将拓展如阅读角等活动服务阵地新功能。
“既要让新就业群体吃得饱,更要吃得健康。”食堂负责人展示了当日的检测报告:菜品48小时留样、农残零检出、蛋白质摄入量达标。营养师团队根据体力劳动者需求,设计了低盐高蛋白的四季菜单,冬季增设驱寒姜汤,夏季配备解暑绿豆粥,细微处尽显城市关怀。这场“民生实验”正催生蝴蝶效应:周边商户自发设立“爱心加水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绿色诊疗通道,就连社区老年大学也向新就业群体开放插班名额。正如网约车司机王大姐所说:“以前觉得城市是冷冰冰的钢铁森林,现在每个角落都有温度。”
达川区的创新实践,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当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当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质感,这座食堂承载的,早已不止于一顿热饭的温暖。
(本报通讯员 欧中英)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