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以“五星”支部建设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住“畅路、壮马、轻车”三个关键发力点,多措并举,多方推动,全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提高工作效能,有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变“堵路”为“畅路” 工作机制高效协同
开封市突出党建引领,打造基层堡垒,强化动力主轴,确保上下贯通、协调一致、同向发力。
高位统筹、强力推进。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市、县(区)两级分别由市、县(区)党委书记任总召集人,27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作为社区(村)“五星”支部建设年度“十大行动”之一,细化7个方面39项具体任务,定期调度研判,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机制。
下沉一线,真抓实干。实行“四级联帮”工作机制,市级用好“五专班”统筹指导,县(区)级坚持县域治理“三起来”,街道(乡镇)坚持工作“三结合”,社区(村)坚持示范引领、结对帮带,统筹四级力量,齐心协力抓基层、打基础、强治理。将“五星”支部建设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作为全市四大班子联席会月例会讨论内容,及时反馈解决突出问题。
紧盯关键,化繁为简。对标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抓落实,严格社区(村)事务准入制度,把村29项和社区27项重点任务作为社区(村)党组织履行职责重点推进,不搞层层加码,杜绝花样翻新,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变“小马”为“壮马” 基层队伍坚强有力
开封市突出以人为本,紧抓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确保队伍政治过硬、素质过硬。
锻造过硬支部书记。对社区(村)“两委”成员定期开展届中分析,对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分为五个星级动态管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整“两委”班子不合格、不胜任人员。每年至少2次轮训社区(村)党组织书记,每季度一次“四重温一查找一提升”活动,每2个月组织1次“五星”支部建设大讲堂,组织社区(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1304人,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精心培育后备力量。实施“归雁工程”,着眼“五个一批”,围绕“选、育、管、用”,全链条加强社区(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市、县(区)两级领导干部包联街道(乡镇)逐社区(村)摸排,县(区)、乡两级党委书记“面试”把关,职能部门联审过筛,储备后备3274人,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375人,“归雁人才”占46%,基本形成“选一备二”的梯次储备。
不断强化激励保障。坚持绩效奖励,在省级“五星”支部奖励基础上,市、县(区)两级分别奖励“四星”“三星”支部8万元、5万元经费,社区(村)“两委”干部报酬分别上浮15%、10%。对连续三年获评“五星”支部的社区(村)党支部书记,在选拔进乡镇班子、评优评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拓宽优秀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上升渠道,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在职务提升、职级晋升、等级晋升等方面向一线倾斜,推动落实街道(乡镇)人员收入高于县(区)同职级人员20%以上,基层吸引力越来越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变“重车”为“轻车”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开封市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减负赋能,注重精准施策,确保务实有效、便捷高效、常管长效。
健全机制体制。出台《开封市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暂行办法》,规范村级工作事务、机制、挂牌和证明事项。开展清理整治“滥挂牌”专项行动,全市共清理规范各类牌子、标识1.3万余个;设置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导览示意图,既做到“牌子少、职能清、权责明”,又让办事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一次办”。
为街道(乡镇)赋能。开封市入选全省第一批开展街道(乡镇)权责清单试点,探索编制三张清单:基本权责清单、配合权责清单和收回上级部门的权责清单。结合街道机构改革推动编制下沉,大力推进人员编制“减县补乡”改革,在不增加编制数量的前提下,缓解县(区)、街道(乡镇)编制资源结构性矛盾。满额配备新设置的街道(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590名、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1889人;全面清理规范借调人员,建立双向借调人员工作台账,设置10个县级清理监测联络点,适时定期调度、精准跟踪推进,累计清理规范部门借调、专班抽调基层干部218人,确保基层原有力量不减员。
整治基层形式主义。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推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纳入干部日常管理、组织部门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精简考核指标、优化考核程序、突出差异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四个方面精准发力,着力提升考核的科学化、精准化、实效化水平。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整治工作,清理多余工作群、小程序,为基层干部卸下“指尖上的负担”,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共融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南省开封市委组织部、开封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