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提出,要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持续推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取得新成效。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抓党建强引领、抓基层强基础、抓改革强创新,持续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服务下沉,以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治理,让群众幸福成色更足。
聚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治理体制、健全基层党组织、完善村规民约、推广“吹哨报到”制度……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党建引领、抓统筹协调、抓基层基础,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精耕细作,从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入手,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建强组织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石嘴山市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推动党的组织体系由社区向小区延伸。实施“织网扎根”三年行动,建立社区总网格122个、基础网格738个、微网格2316个,设立网格(小区)党支部319个、楼栋党小组366个、党员中心户1444个,让社区治理在家门口就有“主心骨”;吴忠市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化党建综合体,98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91个社区签订共建协议,1.28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认领一个“微心愿”、办理一件实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等“四个一”活动……在宁夏,各地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基层善治的组织根基不断夯实。
宁夏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安排集中培训、专题研讨,深入村(社区)、高等学校等进行宣讲活动,制定任务清单,明确40项重点措施,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此外,宁夏推动区、市、县三级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自治区层面2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制定工作规则,召开协调机制会议,推动工作、破解难题,5个地级市、22个县(区)全覆盖建立以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总召集人的协调机制,横向构建部门共治联合体,纵向延伸三级善治“指挥链”。
“小马拉大车”是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宁夏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闭环式落实,并建立46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减负观察点,防止问题反弹。
“现在很多事项取消了,我们减负,但不减服务,得空就去居民家里‘扯磨’,问问邻里关系、家庭困难,聊聊文明养犬、更换楼道灯……”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翟靖巷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谢淑玲说。
据了解,宁夏及时收集整理各观察点反馈的基层减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对减负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联合组织、纪检等部门进行核查、责令整改。对需要改进的意见建议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坚决防止反弹回潮、问题隐形变异,实实在在提高基层工作者的获得感和群众满意度。
凝聚合力
基层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今年是我在社区工作的第10个年头,我也从一名‘青涩’的网格员成长为‘老练’的社区党总支书记,还被评定为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这是对我的莫大肯定,我将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服务群众。”谈及在社区工作的成长历程,灵武市城区街道朔方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郭辉不禁感慨。
银川市聚焦加强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大力实施党员“先锋工程”,积极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选派28名经验丰富的处级干部担任基层治理指导员,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备3452名社区工作者。聚焦破解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不高、待遇偏低等问题,全面落实“四岗二十四级”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市级高精尖缺人才评选,先后有5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评定为全市高精尖缺社会工作人才。
在宁夏,银川市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做法并非个例。各地市聚焦加强队伍建设出实招、求实效,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吴忠市围绕城市服务需求和治理要求,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市、县党委书记领办项目,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年均投入2400余万元。面向35岁以下及大专以上学历的退役军人等招聘社区工作者514名。同时,将薪酬待遇与工作年限、学历学位、专业水平及所在社区党组织星级挂钩。
石嘴山市建立完善薪酬保障体系和自然增长制度,开设社区工作者学历提升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资格证的给予奖励,并进一步畅通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渠道。
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宁夏研究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4个方面提出25条具体措施,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
同时,宁夏对664个社区、2219个建制村组织设置、党员分布、网格划分、人员配备、服务阵地、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培育等情况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摸底调研,收集各类数据418项270多万条,通过分类汇总、交叉分析,建立基础电子数据库。积极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章程、群众性组织建设,农村“一约四会”覆盖率达到99%,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覆盖率达到100%,妇女儿童委员会覆盖率达到92%,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宁夏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方面持续发力,发挥“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作用,推行板凳议事会、红色议事厅、党员说事调解室等特色议事协商品牌,推广“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多方联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诉求。
银川市通过划细网格、精准服务、资源联动,构建覆盖全面、配置合理、服务高效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小网格撬动城市基层“大治理”;吴忠市创新“三官一顾问+N”(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仲裁员、公证员、村干部、老党员等)模式,探索矛盾纠纷化解前置、多方参与治理的新路径;中卫市鼓励快递、外卖从业人员发挥“移动探头”“流动哨兵”作用,以“随手拍”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实现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转变……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精准发力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宁夏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空间共聚,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活动场地建设,以空间互嵌优化阵地、以文化互嵌凝聚民心、以治理互嵌促进发展、以服务互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宣传活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民族团结进步图景常绘常新。
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是一个汉、回、满、蒙古、藏等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实现居民小区党组织全覆盖,成立9个小区党支部、36个楼栋党小组,悬挂党员家庭公示栏,引导党员亮身份、做表率、争先锋、尽职责。
如今,社区各小区干净整洁、设施齐全,老人能在社区食堂吃上可口饭菜,孩子放学后能“托”在“四点半爱心学校”,群众还能在活动中心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不出社区享受民生代办服务……各族群众生活在这里,安心、舒心,幸福感持续增强。
“这些年,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社区全力营造各族群众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大家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成为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说。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是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宁夏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银川市开展“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试点,在吴忠市推行网格驿站建设,建强社区服务阵地,探索“一站式”服务模式,将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推动在社区实现党群凝起来、居民动起来、资源链起来、服务优起来、社区活起来、治理实起来。
银川市兴庆区深化“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把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作为上下联动的核心轴,搭建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的服务体系,形成组织号召、多方响应的基层治理格局。探索“四个象限”评价,以响应速度、解决成效为横纵坐标,划分“四个象限”并赋予相应分值,将部门报到的响应率、解决率作为评价指标,根据事件处理时效动态更新评价象限,将部门报到情况定期反馈,真正实现吹哨、派单、办理、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将“吹哨报到”事项分为“快捷哨”“攻坚哨”“应急哨”三类,依托网格管理组建“吹哨员”队伍,明确各部门(单位)“接哨员”,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切实了解群众需求,掌握问题难点痛点。建立首问负责制,优化监督考核机制,压实部门责任,进一步扩大村(社区)、群众的赋分权、评价权。去年以来,兴庆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小区供暖问题、物业纠纷等事项1580件。
吴忠市盘活辖区资源,通过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一批、整合物业办公场地建一批、盘活小区闲置房屋建一批等“三个一批”办法,建成153个网格服务驿站。明确网格服务驿站有固定场所、有规范标识、有基本制度、有服务设施、有工作人员“五有”标准,提供党员教育、便民服务、居民活动等服务,推行全程代办和上门代办服务,下沉失业登记、养老认证、低保申请、社保医保等便民服务事项。紧贴居民需求配备急救药箱、便民热水和共享雨具、充电宝等便民用品,统一购置议事桌、休闲椅等公共设施,全部向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开放,打通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宁夏紧紧围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在对全区664个社区开展全覆盖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建立社区服务清单体系 提升全区社区服务水平的意见》,结合不同社区功能定位、管理半径、人口结构、群众诉求、工作任务等实际,将社区分为老人儿童较多的社区、商圈社区等7个类型,通过数据分析汇总,将调研获得的群众需求转换为部门提供的服务清单,实现供需对接,分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三个服务清单,包括30项共性和40项个性服务事项,推动构建一套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社区服务水平,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
(本报记者 陈丽英 通讯员 虎永军 晋滢)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