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来帮 带活一方(微光成炬)

夜幕降临,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能人工作室”灯火通明。“今天读的这一段,我觉得和咱们生活特别贴近,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能人志愿者杨涛笑着对居民们说道。在杨涛的带领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晚间读书活动正在进行。居民们热情分享着自己的生活感悟,小小工作室里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是西青区委社会工作部抓实党建引领,依托大寺镇创新搭建“能人工作室”志愿服务枢纽平台,赋能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大寺镇地处天津市中心城区西南部,辖15个村、11个社区,常住人口15万,其中“新天津人”占比较高,区域内有回迁房、商品房、限价房、公租房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各异,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破解这一难题,西青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盘活闲置空间,深挖宣讲、文化等能人资源,依托“能人工作室”,致力于孵化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和项目,打造集能人资源、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建好“能人工作室”志愿服务枢纽平台,大寺镇率先规划了“三张清单”。首张“能人库”清单,通过广泛调研、入户走访并线上发布“能人招募令”,大寺镇挖掘了一批有特长、有热情、愿意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能人,请他们填写信息登记表,详细记录个人及服务相关信息,并分类入库,打下志愿服务人才基础。

“以前,我觉得手艺没处施展,现在通过能人工作室,每周都来给居民理发。”“民生能人”任雄高兴地说。

基于“能人库”,“能人工作室”又列出第二张“能人服务清单”。“我们和能人一起确认服务内容,并形成清单,群众就可以‘点单’了。”“能人工作室”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激励更多能人加入,“能人工作室”研究制定第三张“能人积分管理清单”,通过与辖区商户、共建单位等合作,探索以积分管理兑换回馈能人生活用品、文化产品或指定服务。

为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发展,大寺镇“能人工作室”还接连盘活了一批利用率不高的社区闲置空间。

通过整合小区空置公共建房,“能人工作室”引入天津掐丝粉彩资源,打造掐丝粉彩非遗文化空间。“文化能人”高洪艳说:“我想传承传统技艺,有了这个平台,可以开设更多的公益课程,让大家了解、学习、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枢纽型平台,大寺镇“能人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整合资源还孵化出多个“能人工作室”。

“巧手能人”单惠琴组建“静待花开手工坊”,钩织的作品售卖收益部分用于帮扶困难群体;“宣讲能人”张恩贵手工建造村史馆,讲“四史”话改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能人”在社区梦想家公益社实现“周周有活动,日日有排班”,排演节目常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线上“小福直播间”也成为展示社区文化与服务的新窗口。

在能人们的支持下,大寺镇“能人工作室”培育的志愿服务项目成果丰硕。文明市集、便民星期一、小福邻里“益”周等在镇域内打响知名度,既吸纳了能人广泛参与,又丰富了服务居民的内容。

大寺镇持续完善“能人工作室”志愿服务枢纽平台建设,构建“能人带队伍、队伍育项目、项目提服务、服务助治理”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了居民幸福指数与居民自治能力的双提升。

(本报通讯员 刘欣)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