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村级议事协商 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访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吴铁

编者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部署,陕西省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制定并印发《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南》,指导全省各地推进村级议事协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培育出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基层治理试点县(区)和示范村镇,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随着村级议事协商活动的深入开展,陕西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更加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并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2024年7月,陕西省结合全省实际,制定印发了《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南》(以下简称《规范指南》),对全省行政村议事协商工作进行规范指引。村级议事协商的功能和定位是什么?陕西省为何将这项工作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础工程?目前省级层面整体推进工作进展如何?本刊为此专访了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吴铁。

问:陕西省规范村级议事协商的总体思考是什么?

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都最先在基层反映出来,基层治理面临巨大挑战。陕西省把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村级议事协商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村民说事、议事、定事、评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基层群众依法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议事协商活动,把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村级党组织周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事情与群众一起商量,让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愿意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并参与其中,形成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群众一同议、一起干的生动局面,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制定印发《规范指南》,是陕西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的重要一步,是依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陕西省坚持做到凡是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让群众对身边的事情、村里的事情有说话的地方,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营造良好的基层民主氛围。通过规范村级议事协商,广泛凝聚共识,拓宽各类组织和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汇集各方面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激发和增强社会治理活力,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乡社会治理共同体。

问:文件主要从哪些方面对村级议事协商进行规范?

答:《规范指南》对推进村级议事协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全省村级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

《规范指南》主要包含1个主件、8个附件。主件主要明确了《规范指南》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定位、任务目标、基本原则、议事协商内容、议事协商主体、议事协商平台、议事协商程序、评价改进、组织保障等主体内容。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规范指南》重点明确了“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完怎么办”等问题。附件1–8采取提供范例、适度改造、即可使用的原则,提供议事协商章程、组织架构、基本规则、流程示意图、事项指导目录、人才库管理办法、议题审核表、记录表等议事协商要素参考范例。全省各行政村(社区)可结合自身实际,适度改造,经村(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后,即可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公告施行。

问:《规范指南》印发以来,全省各地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取得了哪些实效?

答: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把村级议事协商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根本、管长远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工作统筹推进。《规范指南》印发以来,全省各地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

全省普遍制定了村级议事协商章程。为便于基层操作,省级采取提供范例、适度改造、即可使用的原则,提供了村议事协商章程样本。全省行政村和社区党组织普遍结合本地实际,修订完善议事协商章程,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张榜公告,组织施行,为行政村(社区)依法自治提供政策依据。

全省普遍建立了由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组织、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1+5+X”议事协商主体。普遍建立村议事会或议事协商委员会,在确定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固定议事主体基础上,广泛吸纳涉及利益的个人、群体、群团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等相关方代表作为特定议事协商主体,视情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代表、辖区单位代表、各级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三农”专家学者、法律界人士、乡村医务工作者等列席议事协商会议。全省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包括公共事务类、公益事业类、民间纠纷调解类、社会事务类等类型的综合性村级议事协商人才库,根据村级议事协商活动需求参加村级有关议事协商活动。

全省普遍确立了“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协商模式。普遍在村(社区)建立微信意见群,多渠道了解掌握村情民意,收集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确保议事有的放矢、精准高效。通过恳谈会、妇女议事会、院坝会、听证会、座谈会、评议会、论证会等平台,采取现场协商、线上协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各类议事协商活动。比如,西安市阎良区关山街道康桥村针对本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的实际情况,创新建立“云上议”平台。西安市雁塔区鑫龙天然居社区组织业主委员会线上召开业主大会收集议题,线下5次组织相关利益方专题协商解决所属小区居民用电户表改造难题。

全省普遍形成各具特色的村级议事协商品牌。西安市阎良区形成“大事严议、小事巧议、要事精议、急事快议”的“闾阎良议”议事协商品牌,为绘好基层治理“同心圆”注入了新动能。铜川市在全市打造“有事‘铜’商量”议事协商品牌,形成党建引领村级议事协商新格局。渭南市合阳县培育形成“乡村说事日”议事协商品牌,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汉中市留坝县在全县推行“众议留声”议事协商品牌,深度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凝聚群众智慧与力量,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与满意度。

全省普遍坚持“典型示范、依法依规、整体推进”。省级依托西安市鄠邑区、安康市汉阴县等12个县(区、市)建立整体推进示范县,探索村级前台落实政策的后台支持措施。西安市阎良区和鄠邑区、铜川市印台区、宝鸡市眉县、榆林市榆阳区、渭南市合阳县和大荔县等均组织召开村(社区)议事协商工作推进暨业务专题培训会,制发《整体推进村级议事协商工作实施方案》。渭南市明确了7个街道9个镇、226个村28个社区作为推进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村级议事协商落实见效。

在此过程中,省委社会工作部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将《规范指南》编印成册,发放至全省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省级连续在延安梁家河、咸阳三原、西北政法大学、浙江大学组织议事协商创新实验点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同志进行议事协商专题辅导培训,结合村级议事协商整体推进县工作座谈会,对全省8500余名乡镇以上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问:省委社会工作部如何进一步全面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答:陕西省把村级议事协商整体落实纳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统筹推进,下一步,将围绕“强队伍、树样板、推经验”三项重点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村级议事协商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转变,抓好村级议事协商政策常态化、制度化落实。

一是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将《规范指南》纳入基层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村级议事协商政策宣讲,提高基层干部组织开展议事协商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接续培养,结合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工作,把听党话、作风民主、能力强的人培育好、选出来,通过强有力的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二是抓好整体推进样板培育。指导整体推进县(区、市)先行先试,研究解决村级议事协商后台支持的具体问题,探索在行政区域内全面推进村级议事协商常态化、制度化落实的方法路径,确保整体推进方案和经验做法可复制可推广。

三是抓好典型经验推广。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纳入省委督察范围,对所有县(区、市)整体推进常态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开设专题信息报送渠道,定期对各地村级议事协商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宣传推广。适时选取整体推进工作成效明显的县(区)召开全省村级议事协商整体推进现场会。抓好各地村级议事协商品牌创树工作,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更快形成风俗、化为民风,推动基层高效解决社会结构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奋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张宝珠 孙小虎)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