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合五提升” 实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

李环宇 王玥琪 刘艳华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作为基层治理的两支重要力量,各具不同的资源优势。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经过培训,专业性强,有理论、有方法、有技巧;志愿者来源广泛,身份多元,有热情、有爱心、有行动,二者相结合既推动了志愿服务的提质升级,又宣传推广了专业社会工作理念,突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深化拓展“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专”与志愿者的“广”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基层治理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阵地利用结合,提升志愿服务“融合度”

共享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阵地,为志愿服务搭建全方位实践参与平台,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常态化合作,以陪伴辅导方式引导志愿者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社区治理等领域服务工作,不断延伸服务触角。

坚持将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形成“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运作模式。例如,赤峰双雅社区服务中心依托西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一志愿服务阵地,搭建项目对接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项目设计结合,提升志愿服务“生命力”

红山区将专业社会工作理念融入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管理,推动志愿服务由碎片化转向系统化、短期化转为项目化、一次性变为持久性,提升了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项目的融合效能。社区党组织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利用社区治理经验、志愿者招募能力以及矛盾调解专长,综合设计志愿服务方案,将单次活动扩展至同类群体的定期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项目落地。

长青街道“专业社工”将当地闻名的“老高交通岗”在社区拓展延伸为“老高志愿服务队”,通过法治进课堂、开学法治第一课、法治专题讲座等活动,采取讲故事、现场互动、案例小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防范校园欺凌等进行普法宣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专业方法结合,提升志愿服务“纵深度”

红山区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优势,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会工作中的介入方法与技巧应用于解决志愿服务中的复杂问题;志愿者则在志愿服务日常帮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精准协同的服务模式,全面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如开展“银龄正当时”志愿服务项目,组建银龄宣讲队、银龄文娱队,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助社区老年人组建数字学习小组,通过专业技巧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困难,最终实现“以老带老、银龄互助”。

此外,红山区通过深化合作,解决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服务过程中除了开展传统的专家培训、集体培训,还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增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效能,拓宽志愿服务全流程的延展度。博物馆红领巾志愿讲解项目,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指导培训150余名红领巾讲解员,这些红领巾讲解员在赤峰市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等地进行志愿讲解,以青少年之声讲好中国故事。

治理资源结合,提升社区参与“凝聚力”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柱,其作用不可或缺。红山区充分利用区内平台阵地和资源优势,以社区为舞台,通过多方联动,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多方参与社区治理,聆听民音、了解民意,切实满足群众需要。如铁南街道铁南社区实行清单管理,由社区链接各类资源,形成资源清单;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入户走访”“暖心敲门”,收集需求清单;由志愿者将资源和需求结合,制定项目清单,将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双方精准对接需求,制订对应计划,确保资源最大化利用。铁南社区在2023年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领域联动结合,提升志愿服务“覆盖面”

红山区志愿服务队遍布环境保护、医疗救助、应急救援、法律援助等八大领域,汇聚了党员、青年、退役军人和老年人等志愿者力量。而红山区社会工作服务站服务领域广泛覆盖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和青少年等群体。两者服务领域重合度高,便于“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联动。

红山区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边界,强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深入挖掘各领域志愿服务潜力:组建新就业群体“‘骑’心向党”小哥志愿服务队,网约配送员和快递员作为“特派员”同社区工作者共同开展社区治理,做到对小区隐患实时掌握;赤峰市第二医院由专业陪诊员和医院护理人员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医”家人陪诊服务项目,为独自就医的老年患者提供挂号、就诊、缴费等服务;红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北疆蓝焰志愿服务队”由消防救援人员、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大学生组成,通过开展日常防火宣传志愿服务,逐步形成由“社区”辐射“全区”的消防宣传方式,使消防安全知识在“最后一公里”得到有力延伸。

借助“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模式,红山区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参与促进基层治理,提升为民服务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