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搭桥连四邻 跨域共治“一家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如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地处粤桂两省交界处,与广东省云浮市、肇庆市等地缘相接、人文相亲、往来密切。围绕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先行区目标,梧州市按照“组织联建、党员联育、阵地共用、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活动共办”思路,在条件成熟的交界地镇村成立跨区域联合党支部或联络站,建立党建联席会、党建联络员、信息资源共享等机制,加强交流协作,推动省际边界地党组织互促互进、共融发展。

这是党建引领毗邻地区共治的一个缩影。跨区域基层治理难、沟通协调不畅、信息存在壁垒,各地将党建引领作为破解跨区域联动共治难题的关键一招,将地理接壤的“物理相邻”转化为发展融合的“化学相融”。

安徽省宿州市积极推进皖苏鲁豫四省,宿州市、徐州市、菏泽市、商丘市四市,砀山县、萧县、丰县、单县、夏邑县、虞城县、永城市七县(市)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四省七县(市)党委社会工作部共同签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框架协议》,建立皖苏鲁豫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为深化协议内容的落实,四省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畅通沟通渠道和常态化交流等机制。如今,四省边界区域在解决问题方面变得更加高效。各地依托网格共建,常态化开展交叉巡逻、警情互动、矛盾纠纷共调、重点人员共管,创建“睦邻一家亲调解室”,改善以往反映问题渠道不畅、解决问题不及时等情况。

天津市武清区东马镇东马圈村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落垡村签订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书,构建共商共治机制,定期召开两地联席会议,交流基层治理创新经验,重点研究解决治理新问题,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记者了解到,以“通武廊”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优势为契机,天津市武清区、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党委社会工作部不断推动“通武廊”社会工作区域协同发展。通过签订《“通武廊”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框架协议》,聚焦社区治理基地共建、社区治理模式共创、志愿服务机制共融、新兴领域发展共促等方面加强协同协作。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跨区域联动共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聚焦解决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将毗邻地区党建联建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拓展服务内涵。

今年2月,毗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G1521常嘉高速上的嘉善汾湖“司机之家”正式运营,可同时容纳上百名司乘人员、日均接待可达2300人次。不仅设有茶水间、休息室、厨房、健康角等服务空间,还提供微波炉加热、无线网络、货单打印、测量血压、公益理发等14项免费服务项目,并设置了男女休息分区……货车司机较为迫切的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的需求在这里基本能得到满足。

这得益于浙江省嘉善县、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开展的党建联建。三地快递行业党委签订长三角毗邻区域快递行业党建联建工作协议,建成启用首批4个客货邮共富小屋,可办理三地事项多达4384项。成立三地交通运输行业党委服务联盟,联合签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司机之家”区域协作协议》,并发布“暖心十条”,常态化为货车司机提供休息热餐、洗澡洗衣、充电等服务,点亮一体化示范区党建服务“暖心地图”。

各地还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党建聚力,组织毗邻地区党员骨干实地走访观摩,在互学互看互助中打破地域界限,真正实现“化邻为家”。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委社会工作部、吴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签订了《社区专职工作者联合培养交流协议》,共同组织开展面向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交流培训、专题讲座、实践考察、案例分享活动;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与省际周边七县签订联动共治框架协议,并建立互学互助工作机制,组织人员赴联盟县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借鉴推广联建县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先进经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资源活水汇成共赢长河,“各美其美”的独奏正在变成“美美与共”的交响,党建引领下的资源共享实践,正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