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易地搬迁群众融入难题(工作实践)

黄轩俊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社会工作会议相关工作要求,聚焦党建引领、就业扶持、议事协商、减负赋能和志愿服务等重点工作,着力破解搬迁群众融入难题,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抓党建引领

提升社区治理组织力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成立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等,从搬迁群众党员中选举党组织成员,将党的组织领导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落实“强双基”举措,将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列为州级党员领导城市基层党建联系点及县(市)党政领导干部包保联系点,联系领导定期到社区调研指导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14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系点,为研究制定精准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问题的政策举措提供第一手资料。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充实驻村(社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伍,帮助抓好社区治理各项工作。完善“合约食堂”、居民公约、积分管理等居民自治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抓就业扶持

提升群众发展内生力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全州安置社区建设81个就业服务中心(站),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35万人(次),搬迁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全面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实施产业项目200余个,累计带动群众就业1万余人(次)。推进产业园区和安置区产城融合发展,建成33个(栋)就业创业基地和标准厂房,全部确权到社区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成易地搬迁帮扶车间(企业)260家,带动2万余人就业。

抓议事协商

提升社区治理新活力

将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平台,聚焦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群众诉求等议题,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共治+资源盘活”的特色群众议事协商模式,‌精准回应民生需求。比如,通过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协商,利用商业门面、闲置厂房、闲置土地等资源,引入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增收。又如,凯里市振兴社区、台江县方黎湾社区、天柱县惠民社区等通过议事协商,打造“微菜园”特色项目,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种植管理,既解决生活习惯适应问题,又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抓减负赋能

提升基层干部战斗力

制定印发《关于明确村级组织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事项指导目录(试行)的通知》,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等方面切实为基层减负,让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建立“五化”(公开化聘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常态化选育)闭环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完善社区工作者试用、考核、备案和退出机制,实施社区工作者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和“师带徒”帮带机制,落实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制度和增补资金政策。目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易地搬迁安置点平均已达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18名社区工作者标准,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新招录的社区工作者均实现全员轮训,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实施城市社区以奖代补资金项目,保障社区每年10万元运转经费。

抓志愿服务

提升社区居民凝聚力

动员企事业单位“双报到”党员、社区在职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等组成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医疗义诊、文化和法治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阳光书屋等资源建立未成年人服务阵地,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疏导志愿服务队,及时有效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写春联、包粽子、孝老爱亲等暖心活动,进一步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