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最后一公里”(理论视界)

陈秀红

随着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运转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就业群体具有规模大、分布广、流动性强等特点,也存在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会融入感低、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民生,也关乎民心,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打通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支持网络。

织密新就业群体的基层综合服务站点网络。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在社区、商圈、交通枢纽等新就业群体聚集区域,设置诸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家的综合服务站点。站内配备休息区、充电设施、饮水设备、应急医药箱等基础服务设施,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利的休憩场所。同时,党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整合人社、卫健、工会等部门和群团组织资源,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劳动权益法律咨询与援助、职业健康检查预约等一站式服务,让新就业群体能够便捷地获取所需服务。此外,通过区域化党建机制的不断完善,整合运用“双报到”单位、群团组织、企业、商家、医院等多方资源,在服务网点开发设置多种类型的服务项目,满足新就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在基层综合服务站点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建设一支服务新就业群体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基层综合服务站点为依托,针对新就业群体在心理、家庭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开展工作。开发服务新就业群体的社会工作岗位,在基层综合服务网点设置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服务岗,将其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展开合作,在“最后一公里”形成“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模式。研究制定服务新就业群体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形成科学合理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新就业群体家庭的社区照顾体系。在社区层面,针对其实际需求建立服务网络,将服务延伸至其日常生活领域。调查显示,新就业群体中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工作时间较长。有的网约车司机反映:“为了增收,平时每天跑12个小时左右,假期跑14个小时左右。”超长的工作时间使得这些群体无暇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子女。为此,应充分运用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政策契机,完善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重点将新就业群体的老人和子女纳入社区照顾体系。同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子女课外辅导、心理支持、家庭关怀等服务。

实施新就业群体的多元友好行动计划。推进新就业群体多元友好行动计划,以场景友好、设施友好、服务友好、治理友好为目标,可以结合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和新就业群体区域分布情况,着重从物理空间上打造“友好街区”“友好园区”“友好景区”“友好商圈”“友好街巷”“友好楼宇”“友好社区”等多元友好场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通过设置“友好商户”“友好驿站”服务区,构建起新就业群体“十分钟服务圈”,助力新就业群体安心工作,切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认同感、职业获得感和城市归属感。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