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把急难愁盼问题变成志愿服务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提升服务群众质量、增强群众幸福感,深入开展“王兰花”式社区志愿服务培育选树活动,大力发展“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专业社工、志愿者和其他公益资源协同配合、共同开展服务的工作格局,将暖心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家住金凤区贺兰山中路街道阅海万家社区的彤彤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失联、父亲患有抑郁症,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由于年龄差距和观念差异,祖孙间时常产生矛盾。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让彤彤变得有些敏感和自卑。阅海万家社区党委了解情况后,联合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为她提供个案服务。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多次走进彤彤的家,给予她关爱陪伴与心理疏导。

“在深入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后,专业社工凭借专业知识制定个案服务计划。但要将这些计划落实落地,还需要更多资源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志愿者的加入能够为我们开展服务提供人力支持。”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曾秀平感慨道。

除为居民提供个案服务外,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正转变为志愿服务项目。由原地质家属院、煤炭设计家属院、涤纶厂家属院“拆墙并院”改造而成的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玫瑰园社区,不仅老年人占比高,而且矛盾纠纷频发。为此,社区党委引导组建了“680”爱心联盟、“老王说和室”“平安使者”等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400余人,引进银川春晖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5家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专业社工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等方面的优势,指导开展各项活动40余场次,实施接地气、易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11个,累计服务群众220余人次,化解各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30余起。

银川市坚持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链接公益资源为32名特殊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大病医疗救助等,注重发挥专业社工优势与志愿服务作用,开展心理疏导等服务37场次,不仅使“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方式,而且成为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奏响美好生活的幸福旋律。

“多亏了社区帮忙协调,没想到‘亮晶晶工作室’这么给力,帮我们解决了屋顶漏水问题,工作人员既专业又热情,太感谢了!”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馨和苑社区紫云华庭小区居民曹宜婷说。

紫云华庭小区建成于2009年,楼顶防水层已老化,每逢下雨天,一些顶楼居民的家里就会出现渗水现象,物业公司维修人员小修小补,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

怎么解决居民的烦心事?面对这一难题,居民的意见各不相同。有人希望开发商、物业公司能够承担维修责任,有人提议申请物业专项维修资金进行修缮,还有人认为屋顶漏雨只涉及顶楼住户,不愿意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馨和苑社区社会组织“亮晶晶工作室”及时介入,15名专业社工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和沟通技巧,组织居民代表召开议事会,社区志愿者从旁协助,促成居民达成共识,推动房屋漏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亮晶晶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6月,汇聚了辖区超过40名的矛盾调解能人、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先后解决群众烦心事18件、矛盾纠纷74件。

“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邻居出一份力,我觉得很有意义”“工作室为我们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我愿意继续为社区和谐尽一份力”……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暖心的实事,“亮晶晶工作室”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赢得了居民认可。

面对复杂的基层治理难题,专业社工凭借其专业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向;而志愿者则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协助专业社工开展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银川市高度重视对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培养。2024年以来,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先后举办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10余场,组织近400名志愿服务骨干参加提升培训,面向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并通过2023年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发放奖补资金,涌现出“抱抱团”“送你一朵小红花”等一批“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品牌。

(本报通讯员 田金胜)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