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以六和社区为试点,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六和社区是一个城中村与花园小区交织的混合型社区,居民需求多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专业社工坚持需求导向,设计服务方案,志愿者积极参与,推动服务开展。在党建引领下,专业社工与志愿者携手,按照“需求摸排—资源整合—服务落地”的闭环模式,共同打造服务项目,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的服务体系。
为充分利用资源,社区党委开展“聚爱空间,爱不闲置”项目,由专业社工牵头调研,建立困难人群档案,志愿者通过“敲门行动”动员居民捐赠闲置物品,供困难群众按需领取。同时,专业社工链接爱心商家和政府资源,为特殊人群和高龄老人提供健康科普、上门义诊、公益资助等服务。
聚焦志愿服务专业化,在专业社工的推动下,社区建立“挖掘—赋能—实践”培育链,引导能人志愿者全程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充分发挥专业社工与志愿者两者所长,形成“专业社工育能人、能人带志愿、志愿促能人”的良性循环。
专业社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挖掘能人志愿者,组建了“百名能人团”,以及“李黎有约”心理舒缓室等12个特色能人工作室,并开展领导力、活动策划等赋能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为发挥能人作用,专业社工探索推行“居民点单—能人派单—志愿者接单—专业社工评单”的高效服务模式。目前,“百名能人团”已组织开展了100余场公益活动,服务5万余人次。
在专业社工的培育下,社区汇聚了各行各业的能人志愿者,涵盖文艺、调解、宣传等多个领域。例如,文艺达人戴升梅把编导经验教给社区“书香微剧社”,带领居民排练演出;80名党员教师志愿者搭建“心桥驿站”,每月为居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百名能人团”设计志愿服务队伍LOGO,运营视频号记录志愿服务点滴,收获了1.6万点赞与转发……截至目前,六和社区培育了志愿服务队伍105支、志愿者1696名,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文明倡导、文体教育等10余类特色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4万小时。
聚焦共治共享,专业社工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搭建“讲事评事”协商治理平台,带动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整治、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关爱困难群体等各项活动,凝聚起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专业社工通过组建矛盾调处、文明倡导等10支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讲事评事”会,依托“讲事评事室”和“百姓讲事评事亭”,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回应居民关注。
花园小区停车难问题突出,社区党委迅速牵头,联合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开展行动。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在小区出入口和停车区域蹲点调研,发放问卷,精准掌握停车高峰时段、车辆数量等关键信息。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联合物业与交管部门反复沟通,最终在小区周边增设临时停车位。专业社工发动有施工经验的志愿者重新规划停车标线,并在施工中协调各方,及时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的诉求得到了充分表达,各方智慧得以汇聚,小区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花园小区实现了由乱到治的美丽蝶变。”六和社区党委书记张秋玲说。
此外,专业社工联合各方力量构建矛盾预警网和矛盾预警机制,指导志愿者担任“社区瞭望员”,并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深入社区网格,排查各类隐患,及时发现并上报潜在的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纠纷56起,居民满意度达95.6%。
(本报通讯员 刘桂香 李银宇 何紫慧)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