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孝为根本、德为载体,通过伦理教化、情感纽带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延续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着“舜会百官”典故的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将孝德文化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助推基层德治,使之成为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将孝德文化融网进格
网格化管理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上虞区通过转变群众治理观念、营造孝行德施氛围、贯彻孝德价值理念,将传统的孝德文化融入网格化管理中,使基层治理更具人情味、更有烟火气。
夯实孝德文化的群众基础。上虞区将家庭伦理的“敬亲、养亲、尊亲”三重要义升华为基层治理的“知民、惠民、尊民”三维标准,形成独具特色的“孝政德治”治理范式。区里择优挑选品德高、心肠热、基础好的群众担任网格体系成员,实施“网格夜话”“民生议事堂”“网格三级协商议事”等制度保障群众治理主体地位,引导群众理念从家庭赡养向公共需求延伸,从血缘亲情向社会契约转化,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治理体系,将孝文化“推己及人”的伦理智慧,转化为“以群众心为心”的治理自觉。
营造孝德文化的浓厚氛围。全区以网格为基础单元,通过“服务日进小区”“宣讲下基层”等形式进行孝德文化现场教育,提高居民的孝德意识,强化赡养责任意识,从源头缓解“空巢老人”“数字鸿沟”“心理孤岛”等问题。每年开展“百名孝星”“十佳孝星标兵”“十大孝子”“百户孝亲敬老模范家庭”等评选,将传承孝道作为家风建设的法宝,以孝文化作为纽带,跨越代际之间的鸿沟,重塑家庭伦理认同,减少家庭矛盾冲突,避免出现暴力、虐待等家庭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柔性支点。
凝聚孝德文化的社会共识。上虞区以《上虞市民孝德公约》为媒介,将孝德文化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和居民日常生活中,将居民意识形态从“血缘小家庭”向“邻里大家庭”有机延伸。通过实施“孝德公约”进村入户工程,各村社因地制宜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形成家庭之间的共识,以共同的价值观打造睦邻友好、守望互助的邻里关系,辅以层级递进协商的网格议事协商机制,构建“自下而上”的共治格局,推动“宅基地争议”“垃圾堆放”等邻里纠纷从“对抗加深矛盾”向“协商达成共识”的有效转化。
以孝德理念服务实践
感恩与回报作为孝德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不仅体现在个人对家庭的回馈上,也包含对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贡献,与志愿服务的公益属性不谋而合。上虞区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聚焦发力、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完善社会帮扶体系为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注入持久动能。
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践孝行善举。上虞区以镇街志愿服务工作站点为枢纽,构建“需求导向+资源整合”服务体系,秉持孝善理念,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精准开展老年人关怀、困境儿童支持、残疾人帮扶等重点领域专业服务。筹建社会工作学院,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内生式培育”与“嵌入式培育”相辅相成的人才发展机制,通过系统化理论培训与实践训练提升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水平,切实将孝德文化精神内涵植于心、践于行。
壮大社会组织传递孝善温度。全区与浙江开放大学上虞学院搭建志愿者之家作为社会组织孵化教育基地,入驻“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等7家区级志愿服务组织,坚持“弱有众扶”理念,通过走访慰问困难群体,传递温暖善意。引导村社居民组建“驿路向阳”助老服务队、“周五帮办团”等志愿组织,推动“老助老”“少伴老”服务常态化,充实基层治理和服务队伍。成立孝德乐龄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孝德晚晴”养老服务品牌,围绕孝文化打造“孝德乐龄”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提升服务品质延续孝德精神。试点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聚焦未成年人心理、生理问题,借助成长性、教育性小组活动等专业社会工作手段针对性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以“孝”文化、“家”概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向的价值观,以其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来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相关部门实施“关爱计划”,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帮扶体系,聚焦困难群体急难愁盼问题,综合运用结对帮扶、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措施,整合部门资源,通过强化部门协作、强化家庭责任、倡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帮助改变生活困境,重塑阳光心态,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用孝德传统定纷止争
矛盾纠纷化解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上虞区通过区镇两级社会治理中心开展宣传教育、组建多元参与的调解队伍,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深度激活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孝德基因,强调个人良知与社会责任的伦理要求,引导矛盾双方孝老爱亲、尽孝讲和,从而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
坚持德治教化厚植善治底蕴。上虞区社会治理中心做好宣传教育,“以文劝导”挖掘上虞本土文化,制作《上虞方言劝慰》小册子和动画视频,设置“虞音良言”版块,录制知名德贤乡音乡言劝导视频,传播善风良俗,倡导和谐乡风,以理性和宽容解决纷争。“以典示范”展示“四不出村”工作法、杭兰英民情通工作法和“三师三员”回归乡村等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成果,弘扬德治理念,提升德治自觉,以德引领纠纷化解。
强化以德选人吸引多元参与。挑选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群众声望高的调解员纳入“调解点将台”,同时强化本土调解品牌引领力,不断培育行业及乡村特色调解品牌。对接引导民革法律援助站、律师协会、乐享社工服务社等社会组织入驻,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社会工作等服务,以专业化、法律化途径提高德治效果。
监督培训齐抓提升德治水平。落实中心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组织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培训,实施红旗窗口评选等活动,持续提升德治意识与水平,提高部门协作,推进联调联治。创设“调解观察员”制度,通过综合评价,选取基层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中心调解工作,发挥人情、德治及专业优势,多维度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已累计提供法律服务15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3400余起。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