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爱 绘就新时代志愿服务新篇章

魏婷

2024年以来,甘肃省敦煌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织密志愿服务网络,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激发志愿服务活力,让靓丽的“志愿红”成为敦煌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构建矩阵,让志愿服务有力度

敦煌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体系,推动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阵地融合、队伍融合、服务融合,建立志愿服务“动员、供给、组织、阵地、文化、保障”六大体系和志愿服务“建、管、用、效、评”全周期闭环体系,紧扣工作要求,着眼群众需求,充分吸纳整合各方人才力量。全市不断拓展志愿者活动领域,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建立了市级“1+24+N”、乡镇“9+66+N”、行业“1+N”的志愿服务网络。全市共成立市级志愿服务总队1支、镇级志愿服务支队9支、村(社区)志愿服务小分队66支,部门专业志愿服务支队24支,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企业积极响应,累计注册各类志愿服务队470余支,注册志愿者4.9万余名。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为志愿者搭建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不断增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先后建立健全制度10余项,及时对涌现出的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培育品牌,让志愿服务有深度

全市探索创新“党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新时代文明实践+”等6种志愿服务模式,围绕“一老一小”等8类特殊群体,聚焦应急救援、环境整治、社区治理等10个方面重点领域,通过精准问需、精细服务,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持续推动为人民服务走深走实。精心设置特色化服务项目,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便利化、品牌化,成功打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红领巾爱心托管班”“青年夜校公益课堂”“伙伴计划”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举办“敦煌有礼”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将分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组合”起来,让群众乐享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以“人类敦煌·拥抱文明”形象品牌为牵引,打造富有敦煌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开展2024年志愿服务品牌评比大赛,申报参赛的志愿服务品牌达76个,深入挖掘培育了“理响敦煌·以理育人”“百·知味”社区学院等一批接地气、有新意的志愿服务优秀案例,不断激活志愿服务新动力。

激发活力,让志愿服务有温度

“志愿服务+政策宣传”,传播时代新思想。聚焦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主线,全市各志愿服务队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将宣讲场地搬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屋头院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做成最合群众胃口的“农家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七进”宣讲宣传752场次,参与群众4.6万余人次,实现政策宣讲“零距离”。

“志愿服务+环境整治”,共同扮靓新家园。全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实现志愿者入网进格,常态化、长效化压实网格管理责任和任务。联合乡镇、社区、景区,齐心协力扮靓人居环境,组建“沙山洗脸”“七彩人生”等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志愿者6000余人,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新活力。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走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活动,深入街道、村社、家庭发放防毒禁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宣传材料,不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全市165家企事业单位2300余名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共计1200余场次,协调解决无序停车、私搭乱建、治安巡逻、噪声扰民等“疑难杂症”360余件。深入“鸣沙山月牙泉万人星空演唱会”、莫高窟景区、“沙州夜市”等人员密集区开展疏导引流、矛盾纠纷调解等,提升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志愿服务+文化弘扬”,构建传承新格局。全市以弘扬和传承敦煌文化为抓手,建成并运营敦煌书局、敦煌印局等敦煌文化新地标,网络主播以“敦煌飞天·飞遍中国”为主题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等节点,广泛开展“敦煌文化百家讲坛”“敦煌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传承等文化志愿活动500余场次,实现服务常态、活动常办、内容常新。相关部门策划开展“美丽敦煌我来绘”志愿服务活动,对市区8条主干道96个通信配电箱进行艺术美化,让敦煌文化展现持久魅力。

“志愿服务+文博盛会”,汇聚服务新力量。全市组建文博会志愿服务小组,以文博会筹办为契机,先后组织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敦煌学院等千余名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活动各个环节,圆满完成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展现了志愿者的风采。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