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休息两不误,顺便还帮儿子找到了工作。知音汉阳真暖心!”网约车司机张强在来滴驿站的意外收获,正是武汉市汉阳区打造全域友好的“汉阳方案”倾情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实践成果。
场景友好,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归属”。开辟骑士绿色就医通道,推出“关爱体检套餐”,门诊大厅设置“健康自测仪”,药房常备“骑手急救包”,创新搭建“医护—骑手互助通道”,这些都是汉阳医院为新就业群体量身定制的专属服务。
除了4个友好医院外,汉阳区还建设了130个“阳小驿”,15个“小哥食堂”,30余个“友好小区”,10个“友好商圈”,提供1000余个共享工位,服务新就业群体。同时,建立新业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并组织灵活就业与创业专题培训,全方位服务新就业群体。
机制友好,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为精准回应新就业群体的诉求,汉阳区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区委书记亲自领办“创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项目,出台《汉阳区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行动方案》和《汉阳区关于打造新就业群体全域“友好城区”的工作措施(试行)》,明确31项任务,实行清单管理、销号落实。目前,建立了130个诉求直报点,组织网格员、“红街坊”、下沉党员定期走访新就业群体,建立“三类问题、三级处理”的闭环管理机制,解决新就业群体提出的200余项实际问题。
情感友好,从“城市过客”到“治理主角”。汉阳区结合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上楼入户”的职业特点,设立宣传引导、食品监督、直播助企等多个志愿服务岗位,推广“小哥码”“随手拍”等小程序。同时,积极探索志愿积分和“时间存折”机制,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参与社区治理。选树了31名“金牌先锋”,积极宣传“爱管闲事的汉阳小哥”等典型案例。目前,全区组建了以“递力量”为代表的96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伍,助力打造“一城汉阳人、半城志愿者”的治理品牌。
(本版内容由湖北省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