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管”迈向“育优” 实现新兴领域党建体系化跃升

李永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2024年以来,北京市通州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有效路径,下功夫从“抓行业抓党建、管领域管人群”向“育组织育社会、优服务优治理”体系化升级,推动社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将新兴领域的管理难题

与治理创新统一起来

产业、人群、空间的重构带来挑战。通州区作为首都功能新载体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正经历产业重构、人群重构、空间重构的三重叠加。产业层面,互联网平台经济、科技创新型企业、物流快递等新兴业态加速集聚,形成多方主体格局;人群层面,以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规模激增,其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薄弱等特点对传统治理模式提出挑战;空间层面,园区楼宇、商圈市场、物流枢纽等新型空间载体成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亟需构建与之匹配的组织网络。

覆盖、供给、协同的治理基础偏弱。“组织覆盖弱、服务供给弱、治理协同弱”是过去一个时期通州区新兴领域党建面临的现实问题。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仍存在空白点,行业党委、联合党组织等新型组织形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劳动权益、职业发展等需求与现有政策供给存在错位,基层服务资源碎片化;行业监管、属地管理、企业自律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培育、优化、互动的转型需求凸显。面对这些挑战,通州区亟需突破“被动管理”思维,转向“主动构建”逻辑,实现从“管控”到“培育”、从“单向治理”到“双向互动”、从“条块分割”到“全域协同”的转型。通州区通过党建引领社会组织、行业联盟、社群网络的培育,构建“党建+社会”的共生体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将党建资源转化为治理动能,推动“治理—服务—发展”良性循环;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行业党委统筹、属地兜底、企业协同”的治理网络,实现一网统管、全域联动。

将新兴领域“抓行业管人群”

与“育组织育社会”统一起来

构建“三维立体”红色矩阵。构建新兴领域治理的组织体系,关键在于实现党组织在行业、空间、群体的有效覆盖与深度融合。行业维度要以“链式党建”激活产业生态,围绕互联网平台、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纵向贯通“头部企业—合作企业—网点站点—新就业群体”条线网络,横向联动行业主管部门与属地街道,构建“蜂窝式”组织架构,实现党建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空间维度要以“楼宇党建”赋能新型空间,针对园区、商圈、市场推行“党建综合体”模式,将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嵌入各类社会单元中。群体维度要以“社群党建”凝聚新就业群体,探索“流动党员+骨干+社会组织”联动机制,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打造“云地立体”红色引擎。党建工作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以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数据赋能层面,构建“社会治理大脑”,整合市场监管、交通、人社等部门数据,动态监测企业分布、党员构成、服务需求等信息;推动劳动权益保障政策与平台算法优化协同,实现数据驱动精细化治理。场景融合层面,持续深化“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创新打造“副中心友好地图”,集成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诉求反馈等功能,将党建服务嵌入新就业群体工作场景,实现“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转变,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激发“同心一体”红色动能。新兴领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多方参与共治的治理格局。行业自律方面,推广“党建+行业标准”模式,推动互联网平台、科技企业将党建要求嵌入算法设计、劳动管理、社会责任履行等环节,以组织优势规范行业行为。社会共治方面,启动“伙伴共治计划”,通过专业社工与新就业群体结对、定期座谈、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生态。

将新兴领域“抓党建管领域”

与“优服务优治理”统一起来

构建需求驱动的服务供给体系。以党建引领需求侧改革,通过大数据画像、动态监测和精准对接,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体需求的深度耦合。在需求端,建立“新就业群体需求热力图”,聚焦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家庭关怀等核心诉求,分层分类制定“服务包”;在供给端,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会参与”的资源池,推行订单式服务与场景化供给,协调卫健、教育系统打造“友好医院”“友好夜校”“友好课堂”,联合商务和市场部门在餐饮、零售连锁门店增设“暖新驿站”。通过“党建+公益”模式引入社会组织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形成“需求发现—资源整合—精准供给”的服务闭环。

构建场景赋能的治理创新体系。以党建赋能治理场景重构,将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移动节点”。在城市安全领域,建立“骑手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其纳入城市安全巡查网络,实现隐患风险动态监测;在社区服务领域,试点“快递+政务”模式,依托新就业群体在“城市穿梭”特性,推动政务服务向社区末梢延伸;在文明建设领域,组建“先锋骑手文明联盟”,引导其参与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等公共事务。通过党建引领的场景创新,实现治理触角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嵌入”的范式转变。

构建制度嵌入的党建引领机制。以党建制度化保障治理效能,构建可持续的治理支撑体系。在政策层面,出台《通州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行业党委、属地街道权责清单,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制度框架;在考核层面,将新兴领域党建纳入基层绩效考核,探索“党建引领指数”“治理效能指数”等量化评估工具,强化过程管控与结果导向;在人才层面,打造“党建指导员+专业社工+志愿骨干”三位一体队伍,通过“定向培养计划”“项目孵化机制”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实现组织优势向治理效能的高效转化。

通州区的探索实践,深刻昭示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建引领下社会活力的充分激发与社会组织形态的深刻重构。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通州区正以党建引领为“根”,以服务创新为“脉”,以治理效能为“果”,构建起与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相匹配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