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倌说事”:破解痛点激活亮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老倌一出面,道理听得进;老倌来评理,心里都服气。”在陕西南部、汉江北岸的旬阳市关口镇江北村,活跃着一支以“老倌”为主的特殊队伍——由离退休老干部、退役军人等组成的“银发智囊团”。

协调邻里纠纷、围坐屋场共商村事……“银发智囊团”用丰富经验和桑梓情怀架起党群“连心桥”。近年来,江北村以党建引领为舵,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为桨,创新打造“老倌说事”基层治理品牌,让“夕阳红”成为乡村善治的“新引擎”。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江北村党支部牵头组建“老倌说事”志愿服务团队,首批招募5名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协调能力强的“银发力量”,其中党龄超30年的老党员占比达60%。

“‘老倌们’既是政策‘传声筒’,更是民意‘收集员’。”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平介绍。村“两委”为团队精心制定“说事流程图”,在村党支部设立“老倌说事”工作室,拓宽联系渠道,开展“屋场夜话”“田埂议事”,让村民“足不出户能说事,田间地头可协商”。团队成员主动亮明身份,常态化开展走访,累计走访农户500余次,建立涵盖民生诉求、矛盾隐患、发展建议的“说事台账”,形成“收集—研判—办理—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真正把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老倌说事”既是自治的“孵化器”,也是法治的“稳压器”、德治的“风向标”。面对邻里纠纷,“老倌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用村规民约、公序良俗柔性调解,成功化解土地流转补偿纠纷等“老大难”问题14起,调解成功率达100%。针对群众关心的惠民政策落实、村级财务公开等事项,“老倌们”化身“义务监督员”,推动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四议两公开”事项全程参与机制,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老倌说事”机制不仅解决了基层治理的“痛点”,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亮点”,推动实现从“有事找老倌”到“大家一起干”的转变。

在产业振兴一线,退休农技干部牵头成立“田间课堂”,指导村民改良烟草种植技术,协助开展“果林上山、耕地还粮”试点工作,新增粮食种植面积200余亩;退役军人组成“应急先锋队”,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筑起安全“防护墙”;在外能人捐资捐物修通产业路,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促成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老倌说事”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接待说事群众60余人次,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20余件。如今的江北村,青瓦白墙干净整洁,产业基地生机盎然,邻里纠纷“零上交”,是关口镇当之无愧的“乡村治理示范村”。

(本报通讯员 刘欣颖)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