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兴产业 稳边陲

吉林省是陆地边疆省份之一,拥有1400多公里边境线,与朝鲜、俄罗斯相邻。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共同构成了吉林抵边一线地理骨架。

依托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吉林省加大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支持力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把千里边关打造成为引人入胜的风景廊道,实现“一通百通”。以216个边境村建设为切入点,培育种植林下参、五味子等特色农产品,扶持龙井光昭村等45个村成为特产村,做强边贸电商,带动更多人在边境地区就业创业,改善边境地区生活条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边境繁荣发展、边疆人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

吉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抓实抓好边境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省委全会将“创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制度机制专项”列为9个改革专项之首,争取各级各类政策资金资源向边境村倾斜集聚。由“五级书记”带头抓边境村工作,成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工作专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还成立兴边富民促进局、兴边富民服务中心,各边境县筹建兴边富民促进中心,有力推动边境村工作。

陈立新是通化市集安市麻线乡麻线村这个与朝鲜接壤的边境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自来到麻线村,陈立新通过打造“技能兴边培训中心”,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产业,探索“光伏+”项目,帮助麻线村实现了边境村的蝶变。

麻线村是吉林省强化边境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配强村级工作骨干,统筹推进兴产业、稳边陲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吉林省累计为93个边境村落实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去年新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域内合作社达383个。

2024年,吉林省首次实施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招募1511名志愿者到边境村工作生活。通过实施更有力的护边戍边支持政策,选派各类人才驻村,以特设岗位和护边补助稳住人口、吸引人才。

刘劲松便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后,他报名参加“卫国戍边”项目,和其他8名年轻人来到距中俄边境线5公里的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当志愿者。

东阿拉村居住着满族、朝鲜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村民,盛产榛蘑、木耳、榛子等农特产品。为了帮助村里的好产品走出山窝,大学生志愿者自学电商直播技巧,尝试拍摄和剪辑短视频,和驻村干部一起争取到5万元的帮扶资金,搭建功能完备的驻地直播间。志愿者两人一组,每天早、中、晚各直播两个小时。

除了帮助村发展产业,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到丰富和创新村里的文化活动和边境寻访踏查活动中。

为提升边疆地区基层治理效能,吉林省组织边境县市实施“同心圆之家·戍边志愿者驿站”项目,建设同心圆之家128个。统筹推进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开展边境派出所和乡村党组织共建,实现边境派出所所长任乡镇党委成员、民警任村委会成员全覆盖。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