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是一座紧挨中越边境线的西南边陲小城。
清晨,在浦寨社区的浦寨口岸,中越两国通关闸门抬起,满载水果的货车鱼贯而入,中越商户的讨价声、叉车的轰鸣声交织成边贸交响曲。作为中越边境最大的边民互市贸易点,这里日均客流量峰值突破1.2万人次。然而,因语言不通、法律差异等原因,涉外纠纷一度成为凭祥市的基层治理难点痛点。
为此,凭祥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模式,让边关风貌焕然一新。
友谊镇浦寨社区成立由中越双方调解员和驻地单位共同组成的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借助部分商户语言通、懂边贸、交际广等优势,创新“以商调商”模式,推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切实维护辖区和谐稳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次,一名越南籍水果商“一货两卖”,收取了两名中国客商的订金,其中一名中国商户便扣下越南籍水果商的货车。调解委员会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跨境调解机制,中方调解员运用远程调解平台,安抚情绪激动的中国商户:“扣车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得依法办事。”同时,向越南籍水果商展示中越贸易协定条款:“您看,合同违约条款写得很清楚,失信记录会影响您今后的通关信用。”经过3小时“云端调解”,这名越南籍水果商当场转账退回订金,中国商户也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
像这样的纠纷调解,调解委员会早已驾轻就熟。自成立以来,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涉外纠纷案件500余件,涉案金额达4700多万元,调解成功率达100%,实现了“纠纷不出边、矛盾不上交”。
凭祥镇狮子山社区的“家长里短室”,每天茶余饭后总是热闹非凡。干部群众聚在一起,话家常、议实事、解矛盾、谋发展。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上次我们说的那条小巷路灯不亮的问题,今天终于解决了!”居民王大妈高兴地说。
“凭祥市建立‘凭议近人’议事协商机制,以聚拢一群人、议出一条路、解决一筐题为导向,打造社情民意‘直通车’,建强建言献策‘智慧库’,让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凭祥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梁娜娜介绍。
法卡山,又称英雄山。上石镇板旺村将位于法卡山山脚下的红色遗迹,改建成“一馆一厅一广场”为主体的法卡山红色教育基地,成为近万名各族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凭祥市聚居着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85.6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凭祥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持续开展“红领巾护界碑”、“清明祭英烈”等活动,每年组织100场红色故事宣讲,5000名青少年参与体验边境巡逻,激励各族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信念,涵养家国情怀。
在党建引领下,凭祥市的“三治”融合正编织成彩色的经纬,为新时代边疆地区基层治理贡献“凭祥样板”。
(本报通讯员 甘达锟)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