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强本领 履职有“助手”

“通过参加此次大赛,一方面我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以此为契机,重新梳理社区工作,深入思考怎样更好为辖区居民服务。”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北山街道丹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春喜在参加延吉市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时说。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态度、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的生活品质。各地通过举办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养。

以赛促学,提高社区工作者履职本领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探索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各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以赛提能”,举办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委社会工作部近日举办吉林省首届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绿园区初赛。赛事采取“两级竞技、多维考核”模式。在前期镇(街道)预赛中,通过“理论笔试+情景面试”形式,重点考察社区工作者政策法规运用、矛盾纠纷调解等基础能力,在12个镇(街道)选拔出27名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初赛。赛事聚焦治理创新实践,设置“案例分析深度解构”与“即问即答应急处置”两大竞技模块,真实还原基层工作场景,全方位检验参赛者在资源整合、应急处置、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知识储备是社区工作者的“基本功”,临场应变是检验社区工作者能力的“试金石”。

在上海市静安区委社会工作部举办的“‘静’技争锋 ‘社’彩绽放"——2025年静安区社区工作者技能大赛现场,14支队伍现场抢答,共同展开脑力角逐。“根据《上海市消防条例》,社区工作者在火灾应急管理中有义务组织、引导在场人员进行什么活动?”面对社区治理中相关法规条文、应急事件处置流程、民生政策等知识点,选手们对答如流。比赛通过设置“抢答题”和“风采展示”两大环节,聚焦社区“疑难杂症”,把社区里的真实场景搬上了比赛舞台。

据悉,上海市静安区将社区工作者划分为“头雁”(社区负责人)、“鸿雁”(社区工作者骨干)、“雏雁”(新手社区工作者)、“群雁”(楼组长、社区志愿者等)“四雁”梯队,以大赛形式搭建阶梯式成长平台,以赛促学、以学促干,加速锻造专业化队伍,构筑基层治理人才蓄水池。

AI赋能,社区工作者有了得力“助手”

AI智能问答、AI宣传推广、AI知识共享……当前,人工智能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成为社区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近日,由山东省济南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大数据局主办的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工作推进暨AI社工推广发布会举行。

“只要向AI社工‘杨小煜’提问,就能立马得到全面详细的回答。”发布会上,济南市甸柳新村街道第三社区党委书记杨天煜介绍。作为她的“AI分身”,“杨小煜”嵌入到了该社区的36个居民群中,以其“精准高效”的解答能力和“简单友好”的互动界面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也因其清晰顺畅的模块划分受到社区工作者的欢迎。

搭载“问、听、说、做”四项功能板块的AI社工,依托海量数据形成属地化、个性化的“知识库”,让群众快速便捷获取惠民政策、政务服务和便民生活等信息。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为社区工作者减负,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

无独有偶。天津市河西区在全区全面推广AI社工“河小西”。“河小西”依托大模型技术,集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实时对话、逻辑推理等功能,为居民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涵盖“政策咨询”、“诉求受理”、“语音通话”三个模块。其中语音通话功能适用于老年人,让他们无需打字即可获得信息,甚至还能提供心理陪伴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未来基层治理将更加智慧、高效、人性化,让社区工作者可以解放双手,为居民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本报记者 杜蓉)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